原则,长驱直入,
一锤砸在法军的背上。法军越是深入德国境内,损失就越惨重。
当年德军的一大错误就在于修改了“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把旋转打击搞成了大而无当的钳形攻势。
法德边境的德军攻势越猛,越是把法军赶出了包围圈,使之可以发挥内线优势将德军的攻势逐个击破。
同样的道理,这一次的大战,德军要想低成本获胜,就要充分利用联军向比利时境内的推进。
假如德军拘泥于“施里芬计划”的形式,仍将主攻方向设定在比利时,就等于重犯当年在法德边境以攻对攻、正面迎击法军第17号计划的错误。
德军现在要利用马其诺防线无法移动的特点,以及联军深入比利时的冲力,加剧这个南北向的张力,一面在马其诺防线当面仅以少数兵力钳制守军(实战中,德军在法德边境上只放了17个师,就牵制了对面3倍于己的法军),一面在比利时发起佯攻,像铁砧一样吸引住联军的主力兵团。
然后,德军的主力从中央突入,撕裂联军的防线。
故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取道阿登山区,突破默兹河,迅速进入开阔地带,横扫联军的后方,将法国腰斩为二。
借助不断的机动,联军将无法重建固定战线。
这个时候,联军越是深入比利时,就越是深入陷进德军的陷阱。
一旦消灭了北部的联军,接着就会出现一条从英吉利海峡直达默兹河的东西向防线。
这条防线与南北向的马其诺防线相接,联军已没有充足的兵力同时守住这两条防线。
德军剩下的工作就是长驱直入,横扫残敌,分别以海岸线和马其诺防线为铁砧,压迫围歼残余法军。
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德军在默兹河前的停顿期问题,从而打敌军一个时间差。
如果说“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在于空间的出敌不意,“曼施坦因计划”的要领则在于时间的出敌不意。
对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而言,这是一个高度专业的技术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诉诸士气、意志和铤而走险。
古德里安正是曼施坦因所要咨询的专业人士。
在一战中,二人都曾在这一地区作战,对这里的地形有切身感受。
在了解了“曼施坦因计划”的要领后,古德里安立即进行了图上作业。
经过反复的推演,古德里安得出结论,这个计划如要成功,必须满足如下4个条件:
1.要集中足够数量的装甲师在阿登山区方向。
2.空中力量要密切支援地面行动,从而弥补重炮部队的缺位。
3.要善用专业战斗工兵,步兵和装甲兵单位应于战前反复训练敌前强渡作业。
4.突破默兹河后,绝不能停下来等待后续步兵、辎重单位,而是让装甲矛头充分发挥内燃机机动优势,长驱直入,彻底击溃对手的防御体系,打乱对手的战争时间表。
最终,希大爷戏剧性地采纳了“曼施坦因计划”,而法军上下仍活在另一个时空之中。
对德军尤其有利的是,在开战前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又进一步修订了作战计划。
由于预见到这次德军将不仅攻击比利时,也将攻击荷兰,他决定将北部战线进一步延伸到荷兰南部。
这一举动进一步绷紧了联军的战线,并且使得4个师级机械化单位和3个精锐步兵师远离阿登山区,这更便于德军突破默兹河后长驱直入。
于是,也就有了1940年的那个悲惨之夏。
实战证明,1940年5月13日是德国参谋作业的丰收之日,也是德国步兵、工兵及“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辉煌之日。
在密切协作下,德军在多个地点突破了法军防线。
正如英国战史名家伦恩·戴顿指出的那样:
“在色当,法军的防守比较严密,但德军的攻击也同样周全。三处渡河地点都是德军根据地形事先选定的,德国攻击部队还曾经在类似的地形演练过,并且由有关单位提供空中侦测照片及很详细的法军防线地图,详细到每个碉堡的位置都有。
但这些照片和地图并没有令第十装甲师的步兵和工兵好过一点,他们必须涉水经过水深及膝的青草地,在抵达河边后,才能放下他们的橡皮艇,因为法军据守在林木茂盛的马菲高地,可以轻松地歼灭大部分的攻击部队。”
“第十装甲师的步兵虽然在左岸遭遇重大伤亡,但他们最后终于能够成功攻抵法国的阵地,并加以占领,然后继续攻向马菲高地的法军据点。
不过,除了他们自己的英勇之外,德国空军的功劳也不小。”
正是这些空中炮队弥补了地面重炮的缺陷,为渡河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援。
同样值得注目的,还有德国工兵:
“5月13日下午,在第一波攻击行动展开后,德国工兵就在默兹河的东北河岸架设浮桥……正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