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善。

最后,t34/85将炮塔的正面防护提高到了90mm,侧面也提高到了75mm,一举扭转了自t34/76以来炮塔里的乘员比车体里的乘员更容易死”的问题。

而t34的另一个无法忽视的优势在于,其令人赞叹的通用性。

战时的设计师给t34开发出了一系列变型车,主要的有包括su85,su100和su122等。

这些变型车在达到比t34更优秀的单项性能目标的基础上,由于都使用了相同的底盘和动力系统,所以完全可以在不对生产线进行太大变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也由于不同的变形车之间可以通用大部分零件,甚至部分大件都可以整体调换,所以也具有生产和战时维护上的双重便利。

在1944年出现的su100坦克歼击车不但使用了威力强大的d10s100mm反坦克炮,还拥有呈45度布置的75mm的正面倾斜装甲,使得其防护也超过了t34/85的水平

而从通用性的角度来看,德军则显然反其道而行之。

德国人给每一款坦克歼击车,突击炮以及自行火炮都配属了不同的坦克底盘和上部结构,不同的底盘之间的区别又很大。

而所采用火炮的种类也过于繁多,光是源自pak40火炮及改进装车的型号就有不下四五种且炮弹不能完全通用。

这些问题导致了德国的生产时常会出现由于火炮或者车体数量的短缺造成的产能浪费,以及底盘种类繁多给后勤和生产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若是从后世的上帝视角回溯的话,t34所采用的后置变速箱布置确实也比较适合为前部战斗室使用更厚重的装甲和更强大的武器预留出足够的纵向空间和重量,同时因无需传动轴而降低的车体高度也有助于降低火线和减小防御面积。

这也是设计师能在其底盘基础上进行改进来满足更佳性能目标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t34/76和t34/85,考虑到着两者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时间,前者更符合理想的universaltank也就是全能坦克的设计,而后者随着对手和盟友坦克的更新换代,性能上的领先优势已经基本丧失(当然在同吨位的条件下,t34的性能还是出色的),但是凭借着其优秀的底子和巨大的生产数量依然是苏联最赖以指望的中型坦克。

而对t34的争议性评价就是如此:t34/76在战争初期享有纸面上的巨大性能优势,却受到了工艺,人机功效和兵员素质的限制,未能扭转战局,但非常优秀的主要性能却受到了被其震撼的对手的高度评价,这是t34“神话”的起源。

战争中期随着虎式和豹式的服役,t34/76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殆尽而常常被虎豹等单车性能更好的坦克轻松击毁,这也成为了日后军迷疯狂贬低t34的谈资。

而随着1944年的t34/85的出现,我们对于t34的评价又逐渐趋于理性,那就是作为一种合格的拥有一定质量和巨大数量的“胜利坦克”,在战争中发挥了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