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也让苏联人发现,三号坦克除了火力和装甲防护不如t34以外,其他大多数性能尤其是乘员工作环境远胜t34,这也刺激了苏联在1941年在借鉴了kv1的悬挂和三号坦克一些设计的基础上准备研发t34m坦克。
尽管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使得t34m的研发工作被打断,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基础版本的t34远非一款成熟的设计。
首先,其设计师科什金团队和所属的哈尔科夫厂,不但吸收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战略的精华,更对于未来战争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足够的预判:
在同时期的英法还钟情于将坦克区分为“步兵坦克”,“骑兵坦克”或“巡洋坦克”等不同功能的时候,t34就采用了一种类似universaltank,也就是万能坦克的“三合一”的思路。
科什金赋予了t34在定位上整合npp(步兵支援型),dpp(远距离步兵支援型),和pp(远距离行动型)三种功能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中型坦克”。
最终的结果就是t34在主要性能上都基本做到全能和全面。这种全面也充分体现在了以下的几点:
1.率先装备了76mm大口径长身管火炮,L11和F34是两型身管较长,初速较高的76mm火炮,尤其是f34。
这赋予了t34/76优秀的反装甲能力和反人员能力。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同类坦克能够装备像t34/76的f34这样有效的火炮,哪怕是同样装备75mm级别火炮的四号和b1坦克都只是分别属于短身管火炮或旧式火炮,在反坦克性能上都不如t34。
2.较早的使用了中等厚度的大倾斜装甲,45mm的60度法线角钢板带来的在1941年首屈一指车体正面防护水平,在1940年到1941年其正面车体足够防御除88炮以外的绝大多数反坦克炮的直射。
3.v2发动机尽管早期频繁出现可靠性问题,尤其是所配属的空气滤清器运转不良,但是仍然为t34提供了500马力的充沛动力,事实上这是1940年到1941年最澎湃的发动机。
总得来说,在1940到1941年以前量产的坦克里,只有kv1坦克装备了和t34/76性能相当的76mm口径级别的中长身管火炮
正是这几个关键性能的综合,赋予了t34在诞生之初划时代的地位。
尤其是考虑到t34/76对德国和丑国同类装备的性能时间差,也就是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下半年四号f2型坦克和早期的谢尔曼出现为止,丑国和德国,没有一款坦克在总体硬性指标上可以匹敌t34/76坦克。
t34作为苏联的主力坦克之一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都享有者足够大的硬指标优势。
尽管德国在此一年的时间里,所装备的搭载50mm火炮的三号坦克和装备短75mm火炮的四号坦克由于拥有三人炮塔以及子系统的工艺优势。
能够比t34更好的发挥出装备的水平,也可以通过更加老练的战术和指挥能力消灭制造工艺“粗糙低劣”t34坦克。
但是t34的性能优势依然带给他们很大的震撼,这一点也让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德国军官对t34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且t34倾斜布置的装甲外形深刻的影响了德国随后豹式坦克的设计。
后世所流传的“t34神话”也正是来源于此时间段。
而对于1944年1月投入生产的t34/85而言,尽管由于豹式坦克的存在,使得t34/85的硬指标优势也不复存在,但是t34/85依然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30吨级坦克之一(豹式坦克45吨)。
并且毫无疑问,相对t34/76而言,t34/85是一款相对成熟的设计。
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德国的装备序列开始了跃进。
随着虎式与豹式坦克的出现与规模装备,毛熊人发现他们的f34火炮已经完全不足以伤害这两型坦克了。
更何况德国的三号和四号坦克也在42到43年也开始把正面装甲提升到了70mm到80mm的水平,提高了其面对f3476mm火炮的生存性。
因此,作为对德国装备更新和对库尔斯克之战惨胜反思的产物,1944年诞生的t34/85在t34/76的基做上做出了大量的改进:
先是配备了和su85同源的d5t52倍径85mm火炮,接着又改成了重量更轻且身管更长的ziss5385mm火炮。
同时t34/85更大的炮塔也带来了乘员配置上的改变,炮塔里增添的炮手终于把车长从过去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由此,车长终于可以专职进行观察和指挥了(并且还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全向车长观察塔),再加上炮塔内空间的实际增幅,t34/85的整体人机功效比t34/76获得了很大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