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工厂。
在战时生产高峰期,寇蒂斯飞机分部每天能生产60架P-40!
P-40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寇蒂斯的P-36(Model75)战斗机,该机安装一台星形气冷发动机。
之后出现的XP-37向P-40迈进了一步,换装了艾利森V-1710液冷V形发动机,并安装通用电气的涡轮增压器,为此座舱进一步后移。
之后是13架YP-37服役测试机,但P-37项目因涡轮增压器的问题而被放弃,于是陆航转向采购更简单的P-36换装艾利森发动机方案。
寇蒂斯设计师多诺万·柏林在认识到星形发动机已成为P-36A继续提高性能的阻碍后,在1937年7月得到陆航的同意后,给第10架P-36A(38-10)换装了1150马力、带机械增压的艾利森V-1710-19发动机,公司编号Model75P,陆航编号XP-40。
为了匹配液冷的艾利森发动机,P-36机身要进行大量的管线改造,并在机鼻上方的两挺机枪间增加单级机械增压器的化油器进气口,油冷器被安装在机鼻下方,散热器被安装在机翼后的机腹位置。
与XP-37不同,P-36的座舱没有后移。
1938年10月14日XP-40首飞,试飞员是爱德华·艾略特。该机在机鼻上方安装安装两挺12.7毫米机枪,通过协同机构穿越螺旋桨射击,这也是当时丑国驱逐机的标准武器。
此外进行对地支援时,该机的翼下挂架可挂载6枚9千克炸弹。
XP-40的早期试飞让人失望,最大速度勉强达到483千米/时(300英里/时)。
为了降低阻力,安装在机腹的散热器在试飞中逐渐前移,最后被移到机鼻下方与油冷器集成在一起,为此散热器进气口经过重新设计,分别通向油冷器和两个乙二醇发动机散热器。
最初XP-40在前机身两侧分别仅有一个整体式排气管,后改为两侧各有6个独立的排气管。
最初XP-40从P-36继承了安装在主起落架支柱上的轮舱盖板,后经过了简化,取消了轮舱盖板,改为两片小型的起落架支柱舱门。
XP-40总重2840千克时在3720米高度能飞到550千米/时的最大速度,比霍克“飓风”要快,但是落后于“喷火”和Bf109E。
该机空重2457千克,满载重量3116千克,装378升燃油以480千米/时的速度飞行时的航程为740千米;装600升燃油以322千米/时的速度飞行时的宣称航程为1900千米,几乎两倍于同时代的“飓风”、“喷火”和Bf109E。
XP-40翼展11.38米,翼面积21.93平方米,机长9.47米,机高3.76米。在P-40的整个生产期间,这个翼展和翼面积都保持不变。
30年代末,丑国陆航计划扩军。
1939年1月25日陆航邀请制造商提交新驱逐机方案,陆军此时仍想要低空短程的战斗机。
参加竞标的方案有洛克希德XP-38、贝尔XP-39、舍维尔斯基/共和XP-41(AP-2)和XP-43(AP-4)、寇蒂斯提交了不下于三种方案——H75R、XP-37、XP-40、XP-42。
尽管XP-40的性能比不上其中的涡轮增压战斗机(尤其在高度上),但胜在便宜,并能比其他战斗机早一年量产。
此外XP-40的机身基于已经量产多年的成熟型号,基本没有研制风险。
因此陆航保守地在1939年4月26日订购了524架生产型P-40(寇蒂斯编号Model81)。
在当时这是丑国最大一笔战斗机订单,同时陆航还订购了YP-38和YP-39服役测试机,几星期后陆航又订购了13架YP-43。
P-40基本上与XP-40最终构型一致,除了换装1040马力的V-1710-33(C15)发动机。
武器是当时陆航标准的两挺12.7毫米机枪,安装在机鼻上方,通过协同装置穿越螺旋桨射击。
此外在每侧机翼内还加装一挺7.62毫米机枪。
为了减阻,生产型还使用了平头铆钉。最初该机没有安装装甲、防弹风挡和防漏油箱,后来在P-40服役时加装了上述设备。
P-40的气动外形比较干净,使用了当时不寻常的完全收放式后起落架。
1940年4月4日第一架P-40(39-156)首飞,该机在试飞中达到了575千米/时的最大速度(4570米高度),实用升限9980米,初始爬升率939米/分,能在5.2分爬升到4570米高度,巡航速度438千米/时,降落速度129千米/时,航程1530千米(巡航速度402千米/时)。
P-40长9.67米,是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