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刚开始的战争战略预判太晚,但在8月份也基本回过神来了,这时毛熊在基辅战线上已经陈兵百万,而这时希大爷并不是非常的淡定,因为战役开始后苏德装备短板差距开始慢慢体现出来。
明斯克战役前期,毛熊的KVI坦克出现,根本上在局部对德军进攻呈现碾压态势,著名的德军第6装甲师甚至被苏联一辆KV2坦克卡住主干道接连三天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德军尝试使用前线所有火炮除88毫米高射炮外,基本无法有效击毁苏联该型号坦克,而毛熊的KV2坦克其150毫米24倍径重型火炮,加上车体机枪,构成交替火力就如同一个堡垒一般高效的杀伤冲到坦克前面的德军目标。
KV2型坦克,是毛熊KV1型坦克的临时改造版本,其正面车体装甲80毫米炮塔装甲110毫米左右。
而德国当时并没有重型坦克,吨位最重只有四号D型坦克其正面装甲也就50毫米,装备一门75毫米24倍径坦克炮,其坦克定位当时基本上还是战场上火力支援为主,而主要作为反坦克作战的是德军三号G型和H型坦克作为主力。
三号H型坦克最大吨位也就20吨左右,装甲防护力也在40毫米左右还达不到50毫米的标准,更让希大爷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德国的军工企业为了快速赶制坦克,居然没有按照希大爷之前给予三号坦克主炮的优先指示,安装德国50毫米的60倍径坦克炮。
而是安装制造更为简单轻便的50毫米42倍径坦克炮,事实证明该型坦克炮的作战能力基本与苏联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坦克装备的45毫米46倍径坦克火力相当,并没有过人之处至少在数据上看,双方坦克主炮都具备了在500米距离内击穿50毫米匀质装甲的能力。
而且毛熊的BT7系列坦克其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在机动方面在当时欧洲是屈指可数的,T26坦克在诺门坎战役中发挥,简直如同野战之王。
小本子92式坦克在正面与毛熊T26坦克的对抗中基本完败,德国闪电战入侵毛熊时期,毛熊累计该型号坦克的产量基本上已经过万。
当时实际情况上苏联在开战时期在边境地区所有T26坦克全面损失殆尽,开战仅仅三周3000辆T26坦克在边境线上,彻底失踪了。
而原因只有一个要么是来不及动用就被德军炸毁和缴获,要么就是在快速反击战中被德军装甲部队消灭殆尽,这感觉让人非常不可思议,这些装甲单位换做是英国和法国在战场上直接损失,这恐怕搞不好就是直接投降了尽管当时的法国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当时毛熊能够顶得住如此规模的装甲单位损失,但也难以解释为什么装备等级相当情况下,毛熊会败这么惨。
T28坦克当时毛熊储备产量也是几千辆左右,是当时二站初期毛熊名副其实的中型主战坦克型号,其吨位上,火力上,都与德军四号坦克相当。
其正面装甲也在35毫米到40毫米不等,装备有一个主炮塔,装备一门苏联76毫米26倍径K28型坦克炮,其装甲防护力在20毫米到40毫米之间,加强的附加装甲钢片不计算在内,其副炮塔为2个装备有7.62mmDT机枪。
T28坦克累计副武器有五挺(炮塔机枪二挺,同轴机枪一挺,球型机枪座一挺,防空机枪一挺),备弹量7938发,其吨位全重32吨,最高公路时速达到45公里每小时,越野能力则降低到19公里每小时。
还有少量的黑科技型号毛熊T35重型坦克,简称陆战巡洋舰,曾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外围地区第一次出现吓退德军一次进攻后,被德军集中火力直接打击摧毁,除这个有实际报告的战斗例子外,其余的基本上似乎都白给了,被德军斯图卡轰炸机当成了活靶子了。
包括后来毛熊大量生产的制造包括在二战初期毛熊服役的1940年T34坦克等,每一款坦克单独拿出来似乎都要比德军系列坦克防护力更强,火力上更是让觉得毛骨悚然。
1940年的苏军T34坦克除主炮采用的是76毫米30.5倍径野战炮外,正面倾斜装甲也是45毫米,炮塔装甲在50毫米左右。
这样一对比似乎二站初期谁更加强大,更加具备有战争潜力就就一目了然了,但是实际情况毛熊在1941年到1942年几乎都被德军压着打,除先进的T34坦克和KVI坦克除外,其余坦克都被德军消灭干干净净基本退出现役,或者其底盘转为二线支援车辆和二线部队使用。
当时毛熊的这些装备要是放在亚洲的战场之上,那一种不是真正意义上陆战之王远东之豹呢。
于是武器上找不缺点之处,就要从毛熊的战术素养和坦克战战术打法上找理由了,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完整的战术体系基本上可以碾压一切填补一切武器上性能不足。
这一点德军基本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