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抵御重巡洋舰的打击。

特别的是,轮机舱等处还采用五层舷侧隔壁结构进一步增强防御力,弹药库、航空燃料库则在周围铺设55毫米厚装甲板,舰底部还采用了三重底构造,这大大增强了大凤号的抗沉性。

为防止一旦飞行甲板被穿透,爆炸碎片飞入机库内对飞机和人员器材造成损伤,机库的顶部还有一层10毫米厚的装甲板。

它与飞行甲板的装甲板之间距离有70厘米,机库的侧壁也有25毫米DS装甲板防护。

另外,大凤号还拥有着另一项创造性的设施:在支撑柱之间有长1.5米、宽0.7米的爆炸排气孔,外侧用25毫米钢覆盖。

当机库内发生爆炸产生了冲击波,此钢盖就会向外脱落,从而将爆炸威力释放出去,减小对机库内部造成的伤害。

可见,小本子海军对大凤号航空母舰抱有极大的期望,精心设计了许多巧妙的设施。

按当时的标准来看,大凤号在航空母舰中拥有卓越的抗打击能力,是“永不沉没的战舰”。

当然大家都知道自称是“永不沉没战舰”的最后基本上都沉了。。。

就像我刚才所说,大凤号航空母舰不仅在防护方面有着极为精妙的设计,其他的各个方面也有着独特设计考量。

大凤号的升降机也铺设了2层25mmDS装甲,使他的重量达到了RB海军中的记录100吨。

不过由于新式技术的使用,效率并没有低于其他航空母舰。大凤号上还配备了14条阻拦索。

大凤号航空母舰的制动系统也采用了小本子最新式的三式十型制动装置,采用油压制动力,最大制动重量达到6吨,可以应对烈风舰战机、流星舰攻机、彩云舰侦机等更大更新的舰载机。

这些舰载机本来计划装备在小本子新式航空母舰上,但是由于大凤号、信浓号都很快沉没,大凤号最终也没有搭载这些新式舰载机。

流星式舰攻机是小本子在二站末期推出的兼具俯冲轰炸和投鱼雷于一身的海军舰载攻击机,即是把舰爆机和舰攻机合二为一了。

由于预计搭载流星舰攻的战舰基本都沉了,再加上小本子后期飞行员技术不过关,丑军的防空火力网非常严密,流星舰攻并没有取得过任何战果。

封闭式的舰艏为大凤号带来了众多优势,最后油气排不出去把自己坑死不算。

首先,封闭式的舰艏大大提升了大凤号的抗风浪能力;

其次,由于过去为了防止大浪破坏飞行甲板前端,飞行甲板都要退后于舰艏一段距离;

但采用了封闭舰艏以后,飞行甲板能够向前方突出一段,整体长度得以延长。

同霓虹的其他先进战舰(如大和级战列舰,翔鹤级航空母舰)一样,大凤号也采用了球鼻艏。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大凤号的适航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再加上大凤号的舰体长宽比较高,使大凤号能很轻易地达到较高的航速。

大凤号舰桥的设计也是别具一格,舰桥与烟囱一体化的设计在先前的飞鹰级航空母舰身上已经试验过了,到了大凤号这里更加的成熟,但大体上没什么变化。

他们的烟囱有一个明显向外倾斜的26度角,可以尽量避免烟囱排气搅乱气流,影响战机起降。

烟囱内部也有冷却水喷淋装置,以期降低排气温度。

为了防止从锅炉舱到烟囱的管道将热气透过甲板传导入机库,管道和机库地板之间隔开了一层密闭空间。

舰桥上除防空指挥所、罗经舰桥、操舵室这些必要区域以外,还有一个电探雷达。分别是位于三角桅上的13号电探和位于防空指挥所后面的21号电探。

由于一体化的舰桥对航母平衡影响很大(这一点从飞鹰级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大凤的飞行甲板相对于中心线位置,左舷比右舷的后部宽度要多出两米左右(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左舷大约从舰桥对称过去的位置上有一个2米的突出),如此可以达到舰体的左右平衡,而不需如飞鹰型航母那样在左舷舱底放置配重物。

大凤号的舰桥也有着一定的防护:罗经舰桥壁板上设置有25毫米DS装甲钢板,操舵室四周则设置有40毫米厚圆筒形装甲板。这些装甲增强了指挥部分的生存能力。

大凤号航空母舰模型,庞大的舰体内部承载了双层的机库。

大凤号的双层机库上方的防护非常严密,即上文中提到的双层装甲飞行甲板、10mm放破片装甲。

但是这些装甲的范围只在2个升降机之间,所以大凤号的机库长度也仅限于前后升降机之间,这是为保障机库的防御能力而做出的牺牲。

上层机库的甲板也设有16mm厚的钢板,进一步保层设施。

大凤曾经设想的最豪华舰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