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西北方向的航线。
经过各种努力和调整,1937年的欧亚航空已经拥有4条航线,总航程达6760公里。
欧亚航空的客机全部来自德国容克公司,这家公司出品了二战中很多著名的轰炸机,比如Ju-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欧亚使用的容克飞机有四种型号,截止1939年,欧亚航空总计拥有F13型飞机2架、W33型飞机6架、W34型飞机6架以及JU52型飞机8架。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德国股份的“欧亚航空”受到了冲击。
1941年8月中德断交,德方人员全部撤走,欧亚航空完全变为中资国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欧亚航空的大部分飞机都在香江启德机场被小本子空军炸毁,只剩下一架Ju-52勉强维持着“雾都-桂林”的航线。
除了“华夏航空公司”、“欧亚/中央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之外,这个时期还曾有“中苏航空公司”、陈家的“民航空运队”、孔家筹办的“大华航空公司”。
这么多的航空公司,很容易让人产生“选择困难”,如何才能挑选最佳的“空中旅行”呢?
不同地域的空中风景线既然是飞行体验,首先考虑的就应当是空中的景色。
民国时期的民航业不同于现在,客流量十分有限,往往一个方向上只能支撑起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线。
因此中航、央航、西南三家,各自占据了一定的空域和航路,
如果欧亚航空发布通票的话,就可以在空中不断享受江南水乡、华北平原、西北沙漠、河套平原、川渝盆地、云贵高原等等不同的景象,还有京城、长安、金陵这三大古都的皇城气象。
相对来说,中航的航线布置就稍微逊色一些,一条沿着长江水道、两条沿着海岸向南北岔开。
最好的景色也就是三峡和胡建的山川地貌,浩荡的东海和黄河是很单调的。
至于西南航,飞行空域仅限于两广和琼州海峡一带,倒是有不少南国风情,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比起中航都是大大不如。
当然,这番比较只是战争前的情况,战争胜利后“华夏航空公司”独占鳌头,欧亚演变成央航以后也难以与中航抗衡。
关键还得看飞机飞行体验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飞机,飞行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颠簸、振动、噪音、气压以及温度,会极大地影响乘客的舒适度。
一是要看飞机的大小。
对于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飞机越小、舒适度往往越差。
气动面小,特别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颠簸。
通常采用单引擎,动力较差,安全性也较低。
内部空间狭窄,只能布置简单的座位,很难有客舱服务。
由于飞机本身的重量小,乘客对飞机重心的影响很大。
飞行中乘客不能在客舱内剧烈移动,否则会因为飞机重心的快速变化影响飞行安全。
二是看飞机的结构。
最明显的结构差异就是机翼的布局和结构。
一战时期的飞机往往采用双翼,但是这种机翼极大降低了气动特性,所以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逐渐都开始采用单翼飞机。
而对于单翼飞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机翼放在什么位置,是机身的上部还是下部好呢?
只能说各取所需,在机身上部的机翼布局称为上单翼,在下部称为下单翼。
从现代飞机中可以看出,军用运输机往往采用上单翼,而民航客机大多采用下单翼。
主要是因为下单翼非常符合民航客机在经济性、舒适性和航线维修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机翼可以屏蔽一部分发动机的噪音,提升乘客的舒适度。
三是飞机的客舱设计。
客舱的设计对乘客的飞行体验影响最为直接。
对于内部空间充足的客机,可以给乘客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设置厨房、盥洗室等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客舱服务。精美的客舱内饰,可以让乘客有更好的飞行环境,心情更加愉悦。
而小飞机同样可以通过客舱设计来提升乘客的飞行体验,比如减少座位来扩大个人的空间,甚至在冬天给客舱里增加炉子取暖。
当然客舱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增压客舱。
因为飞行高度越高,气压和温度越低,所以没有客舱增压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都在3000米以下。
而一旦有了客舱增压,飞机就可以上升到更为平稳的平流层,躲避开低空的紊乱气流,让乘客少受气流颠簸之苦。
当然美中不足的就是,地面的景色容易被云层遮盖,往往只能看着白茫茫的云彩和蓝蓝的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