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难以贯通到雾都,出川往往只能选择缓慢的水运。
为此他们采购了六架史汀生SM-1F型小型客机,每架飞机可以容纳正副驾驶2人、乘客4人。
同时在魔都虹桥机场和金陵明故宫机场开始飞行站,开始试运营魔都到金陵的客运航线。
当时的票价是26银元,一打鸡蛋大约0.4银元,而现在差不多10块钱一打鸡蛋,票价折算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民币也就是650元。
虽然这个价格比对不完全准确,但总的来说票价并不算太离谱,毕竟空中旅行在当时十分难得,相比于北洋时期的“空中游览”已经便宜太多了。
所以魔都-金陵的航班开始运行后,不少人踊跃购票。
仅一年的时间,飞行里程就达到了15万公里,载客量达到1200余人次,运输邮件20千克。
不过还没来得及实现魔都-蓉城的航线,运营仅一年多的“沪蓉航空线管理处”被替代了,并入新成立的“华夏航空公司”,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家航空公司。
这家航空公司在成立之初,是由丑国独资,遭到了各种反对,最后不得不改为中方占股55%、美方45%。
十年期合同满后,中方股份进一步提升到了80%。
既然丑国人控有这么多股份,飞行的飞机自然全是丑国货。
这些飞机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其中就有著名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也就是“麦道飞机”。
它生产的DC-2、DC-3、DC-4都是全世界畅销款客机,特别是DC-3后来还改装为C-47军机,生产量接近13000架。
“华夏航空公司”在建立后,逐步扩展自己的航线。
先是以“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的“魔都-金陵”段为基础,逐渐延伸到宜昌、雾都和蓉城,彻底贯通了“沪蓉线”。
第二条航线则是联通金陵和京城的“京平线”,路线为“金陵→徐州→泉城→津门→北平”。
但是这条航线被“津浦铁路”抢走了大量乘客,亏损严重,曾经一度调整为“魔都→海州→青亭→津门”的海上航线,直到1933年才有所好转。
第三条航线是魔都到粤省的“沪粤线”,一个是东亚的金融中心、一个是国民隔命的发源地,两地间的来往十分密切。
从1936年开始,“沪粤线”还在香江增设了中间站,有三地的大量上流人士和外国人作为客源。
至此“华夏航空公司”搭建起连接“东西南北中”的三条干线,又开始筹划新的航线。
当时东亚的战争阴霾已经很浓了,金陵希望加强西南方的航空运输,很快开辟了“金陵→雾都→贵阳→春城”的线路。
1936年,还开通了粤省飞往越难的航线,也是华夏第一条国际航线。
战争期间,“华夏航空公司”的国内客运基本中断,主要保持与缅甸、阿三的通航。
1931年5月开始,还参与了“驼峰空运”,运输了大量的抗战物资。
战争胜利后,“华夏航空公司”获得了大量新型客机,比如C-54军机改装的DC-4,载客量和乘客体验都有极大提升。
同时还新增了大量国内外航线,包括雾都-北平、雾都-粤省、魔都-旧金山等,运输总周转量甚至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排第8位。
华夏的民航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国内外的很多资本都想分上一块,因此在“华夏航空公司”之外又建立了一些其他的航空公司。
其中唯一可以和“华夏航空公司”分庭抗礼的,是中德合资的“欧亚航空公司”。
当时德国为了暗中储备空中军事力量,大力推进了航空科技,产生了梅塞施密特、容克等等著名的航空企业。
另一方面,德国人为了在远东布局,极力拉近与华夏的关系,因此就有了德国汉莎航空的投资。
最终形成了中方三分之二股份、汉莎三分之一股份的“欧亚航空公司”,而取名“欧亚”的本意,就是要联通金陵到柏林的空中走廊。
为了实现欧亚联通,他们规划了三条航线:
魔都→北平→满洲里→西伯利亚→柏林
魔都→北平→库伦(乌兰巴托)→西伯利亚→柏林
魔都→兰州→迪化(乌鲁木齐)→中西亚→柏林
彻底贯通这三条路线的希望十分渺茫,前两条需要获得毛熊方面的支持,而毛熊已经开始警惕德国,他们不会给德国提供横穿毛熊领土进行军事侦查的机会;
第三条要跨越辽阔的中西亚,中途的油料供给和航线维修十分困难。
因此欧亚航空的航线,实际上只局限在国内。
只是德国人一直没有放弃贯通欧亚的可能,坚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