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诱惑无处不在  纯属意外,从一碗面五十块钱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实,大酱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

就是将主料炒熟炒香后,经过一次水煮。

煮熟煮透之后,碾碎成细碎的颗粒,当然,不碾碎也是可以的。

这样做成一定形状的酱坯子,自然发酵,这种发酵后的生坯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待到需要做大酱的时候,将生坯子放于酱缸。

加一定配比的食盐和水搅散,放于大太阳底下晾晒。

发酵至完全浓稠,有酱香味道的时候,就可以食用。

一般从制作发酵到食用,太阳好的话,一月左右的时间。

所以,这里就有重点,太阳好的时候。

很显然,发酵的过程,需要温度高,而这个就需要实验。

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林非凡才会专门研究大酱发酵温度。

林非凡这一段时间用到的酱料可不少,有豆瓣酱、番茄酱、芝麻酱、辣椒酱等,种类比较多。

这里面大酱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酱料,它就是黄豆酱。

当然也可以叫也黄酱,豆瓣酱,大豆酱,因为地域的不同叫法不同,主料不同,口感也不同。

东北和北方一些省份一带,就叫大酱。

主料是黄豆,只配以食盐和水发酵,口感偏重,凸显的是“咸香”的特点。

南方地区叫豆瓣酱,特别是川、贵、云一带。

主料有黄豆,蚕豆,配料就比较丰富,有食用油、辣椒、调料、各种香料等,凸显的是“辣香”的口感。

沿海的几个省份,则称之为黄豆酱。

主料是黄豆和面粉,做出的酱料口感比较醇厚,凸显的是“酱香、酯香、咸甜”的口感。

既然要做,肯定就不能制作一种口感,毕竟不能适应各地的口味,那面对的消费者就太少了。

其实,在了解了各地豆制品发酵出的大酱的特性和用料之后,针对各地腌制适合的口味,肯定不难。

而这种专门针对北方、东南沿海、西南各地三个地方的大酱,都有一个基本操作,那就是煳豆子。

如果没有合适的场地,想要做大酱,一般要挑选合适的时间。

每年农历2月份左右,是煳酱最好的时节。

此时把干黄豆用水浸泡,大概4小时左右。

然后冷水下锅,煳熟,焖制,至红黄色。

此时黄豆吃起来,有非常好的豆香味。

将煳好的黄豆捞出,晾干,用搅拌机搅碎。

过去传统的做法用小磨磨碎,至黄豆成蓉状,做成5斤豆一个长方块。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发酵,将做好的酱块用纸壳盒或牛皮纸密封好,自然发酵,大概2个月时间。

至农历4月份左右,发酵自然成熟。

到了这一步,才能下酱。

将发酵好的酱块外面的霉菌清洗干净,晾晒一个晚上。

酱缸用盐水,1斤豆半斤盐,1斤豆2斤半水左右,搅匀,将酱块掰成小块放入缸中自然融化。

用纱布做盖盖好,太阳下晒,千万不要进雨水和冷水。

三天后,用酱耙子打酱缸,每天撇净浮沫。

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0下,一个月即成。

当然,这是最为传统的制法,有点看老天吃饭的意思。

如果想要做生意,自然不能看天吃饭。

这里就有两个步骤需要缩减,第一个就是发酵时间。

自然发酵,根据季节的不同,时间长短不一。

林非凡自然不会墨守成规,所以他在虚拟学习空间之内,不停的做实验。

这一次他主要是做温度控制和菌群培育实验,温度很好理解,就是温度适当,菌群更容易生长。

至于菌群,发酵不就是益生菌生长的过程?

一研究这个,林非凡才发现,他是通了马蜂窝?

不过,从此他也能够确认,就算是一名厨子,也是可以研究高科技的。

比如发酵菌种的研究,明显就属于高科技,而且还是最难的生物、化学一类的研究。

很可惜,他的大学学了个寂寞,对于生物、化学什么的早就忘光了。

幸亏他老婆是生物化学的研究生,家里也有很多她用到的书籍,更是可以从她那边,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料。

就是有了赵依依的帮助,林非凡才知道什么叫发酵菌株,也才知道怎么培养菌株。

要不然,他哪里知道发酵菌株,居然不是只有一种细菌?

他也是现在才知道,发酵菌株是指在发酵过程中,起发酵作用的微生物。

这样的一群微生物,分为单菌发酵和多菌发酵两种。

单菌发酵指一种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独自起作用,而多菌发酵则是多种菌株共同作用。

发酵菌株的种类有很多,平时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也不少。

常见的发酵菌株包括酵母菌、乳酸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