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果断求饶,“都是往年积累,后来做了一些修改投稿,也是没有信心,想着广撒网多捞鱼,才投了这么多单位,见谅见谅。”
张光年哈哈笑道,“这有什么可见谅的,写书投稿天经地义,又不是只能投一家。倒是你啊,只往省刊投稿,为什么不投《人民文学》呢?”
陈荒煤也笑道,“我很喜欢你创作的故事,《人民文学》是作协的直属单位,你再有好文章,大可以放心投递过来。”
如今很多青年人都喜欢文学,可是偏偏好的文学创作者又急缺,不管是《人民文学》,又或其他各级刊物,都在为稿件来源发愁。
之前他还在暗暗感叹《江南文艺》好运气,刚复刊就出了一个人才,如今这个人才送到自己眼前,还不赶紧给自己单位邀稿,又更待何时?!
在大佬门前,陈凡自然只能连连点头,“是是是。”
然后在心里想着什么文章可以交差?
不过此时他最想的还是快点跑。
聊了一会儿,被挖出好几个马甲,再继续待下去还得了?
等大佬们不再主动发问,他赶紧找林主任领了一张介绍信,跑去不远处的招待所入住。
不用说,招待所也是人家的。
在这里就不要想住什么单人房、干部房,随随便便出来个人可能都比他大,不管是级别还是年纪,都要大,还是乖乖服从为妙。
于是住进一间双人房里,连厕所都没有,只能去外面。
至于洗澡,得去连着招待所的澡堂,那里好像是专门给求是杂志家属服务的,招待所的客人也可以过去洗,费用另算。
总之情况与陈凡之前的想象相去甚远。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就先住下,其他的等明天何青生到了再说。
……
第二天,3月14日。
陈凡起了个大早,先去看一直惦记却总没空去看的升旗。
天刚蒙蒙亮,两位战士便从天安门里走了出来,前面一个领路,后面一个扛着国旗,人少,但庄重。
以前升旗手只有一个人,名字叫胡其俊,本身是海子里供电科的一个普通电工,后来还负责过驾驶天安门的小电梯,经常碰见李先生他们,但他跟谁也不说,就突出一个嘴严,后来记者采访时就特别得意。
51年国庆节的前一天,科室领导通知他从第二天起要担任升旗手,从此他就成了“专业旗手”,但平时工作不变,这一干就是26年。
直到77年5月1日最后一次升旗,之后便由两名卫戍部队的战士承担起升旗任务。
便是此时陈凡看见的两人。
他们一个领路、一个扛旗,到了旗杆围栏前,先一个爬过去,另一个将旗帜递给他,再自己翻进去。
此时的旗杆基座还有一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四周围起来,一点缝隙都没有,所以要升旗就要翻进翻出,直到90年换旗杆,才增加了出入口。
陈凡趴在栏杆上给他们喊加油,两名战士年纪跟他差不多,闻声转头笑了笑,一个蹬着底座边上的配电箱盖,爬上两米高的基座。
等他挑好站立点站稳,另一个便将国旗递上去,上面的将旗杆捆在绳子上,再跳下来打开电源开关,将国旗升上去。
升旗的时候,除了陈凡,还有不少早起的游客围观。
不用谁起头,随着国旗上升的那一刻,大家都自觉行注目礼、唱国歌。
尤其是几个新报到的大学生,抬头挺胸激动得满脸通红,自豪感满满溢出。
直到国旗升到顶端,初升的阳光洒在旗帜上,大家发出一阵欢呼声,这场不正规的升旗仪式才告结束。
陈凡看着两个战士从围栏里翻出来,挥手告别之后,转身去了纪念堂排队。
从纪念堂出来,已经是8点半,他想了想,都来了这里,能不去大栅栏看看?
便又去菜场买了点菜,跑到师父家里做了顿饭。
一上午就这么晃了过去。
等他中午回到招待所,正好看见何青生和秘书长许启珍拎着包进门。
陈凡赶紧跑过去,“何主席、许秘书长,你们总算来了。”
许启珍笑了笑打过招呼,“叫许姐就行。”
随后继续办手续。
何青生转身看着他,笑道,“跟他们见过面了吧,感觉怎么样?”
陈凡走到他跟前,满脸严肃地说道,“感觉很好!”
何、许两人相视一眼,就知道里面有问题。
很快办好入住手续,不出意料,何青生与陈凡一间房,许启珍是另外一间,室友估计是其他省来的作协女干部。
她先回房放下行李,转身就去了陈凡他们房间。
房间里面,何青生一边脱棉袄,一边向陈凡询问,“感觉很好?怎么个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