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二章 再遇赵普  五代第一太祖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代第一太祖爷第一百七十二章再遇赵普

第二封潞州军报直到二月初才姗姗来迟。

且并非由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签发,而是由先期抵达泽州的防御使符彦能所发。

因为李筠连番大败,已经率军退回潞州城,凭借山城高大死守顽抗。

李筠的军报根本出不了城池,符彦能探明情况后,赶紧发急报禀报朝廷。

刘崇大军试探性进攻后,干脆放弃攻城,敌军从潞州城门前大摇大摆行过,直奔泽州晋城。

李筠损兵折将,没能把刘崇大军拖延在潞州地界,还差点被全歼。

柴荣在开封接到军报,气得大骂李筠无能,匆忙率军启程赶赴泽州。

好在樊爱能、何徽、符彦能、白重赞等将领已经在十几日前先行出发,算算时间就快抵达泽州。

深州团练使史彦超走井陉道下潞州,赶在符彦能之后几日就抵达泽州,柴荣知道后大加赞赏,命史彦超和符彦能整合泽州镇戍兵,加紧征调民夫,等候皇帝亲临。

圣驾出京三日后,邢州老将刘词率军赶至开封,彼时朱秀已经把粮草辎重装车准备妥当,只等刘词赶到,合兵一处,开赴泽州。

河阴渡口,朱秀和刘词站在码头高处,监督军士和民夫把一袋袋草料运上船。

数年不见,刘词老迈了许多,精神却依旧矍铄。

“朱县公可知军中运粮,若只按照步卒计数,在行军途中,负粮数和路程该如何计算?”

刘词捋捋白须,笑眯眯地问道。

“老将军这是有意考教在下!”朱秀笑道。

刘词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朱秀道:“以一个民夫供一个兵卒算,民夫负粮六斗,兵卒自带五日干粮,可行军十八日;两个民夫供一个兵卒算,可行军二十六日;三个民夫供一个兵卒算,可行军三十一日。”

刘词道:“加上归程,又该如何算?”

朱秀不假思索地道:“按照两个民夫一个兵卒算,三人共携带粮食一石二斗,三人每日吃六升,八日吃光一人所携粮食,则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要么二人共吃四升,要么每日轮流吃四升,可保证二十六日行军。”

“加上骡马又怎么算?”刘词追问。

朱秀道:“骆驼可负粮三石,驽马、骡子一石五斗,战马每日吃三四升精料,一斗干草,驽马骡子吃三升草料,骆驼则多一倍。

行军途中要考虑沿途可有放牧之处,节令天气如何,若行军超过一个月,草料补给不及时,牲畜大多疲累病死,余下的粮草由兵士民夫负重,再多只能遗弃。”

刘词抚掌笑道:“朱县公果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难怪陛下派你来和老夫押粮!”

朱秀撇撇嘴,小学数学而已,难道还算不清楚。

朱秀正色道:“在下认为,运粮最难的不是计算,而是各地民夫的调动和分配,沿途州县的配合。

开封府的民夫不可能跟随大军一直去到潞州,过了黄河就要由怀州、泽州等地的民夫接力。

如果战事延长,还要考虑征调沿途州县粮草,这里面的转运和押送才是大军后勤保障的关键。”

刘词深以为然:“朱县公所言不错!所以老夫去年上表朝廷,建议重修洛口仓,作为中原和关中军粮囤积转运之地。只可惜至今没有回音。”

朱秀笑道:“近年来朝廷事务繁多,等此战过后,回到开封,在下一定向陛下建言。”

刘词憧憬道:“若是能恢复隋唐时代四大粮仓盛况,我朝大军调动效率将会成倍增加!”

朱秀笑了笑,没有接话。

刘词只看到重启大型战略储备粮仓的好处,可他却没看到,在当下的局势下,这种建议不太可能得到朝廷认同。

因为大方向上的中央集权统治还没有完成,一旦兴建像洛口仓这样的巨型粮仓,囤积的粮食到底是给朝廷用,还是给当地藩镇军阀用?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目前已经受到相当大的约束,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稳固枷锁,避免重蹈数十年来藩镇势大为祸的局面。

一个三十多岁的黑瘦男子戴着草帽走上码头高台,对刘词揖礼道:“刘帅,两军兵马皆以登船,可以出发了!”

朱秀愣了下,这声音听上去有些耳熟。

刘词指着男子问朱秀:“你可还认得出他是谁?”

那男子摘下草帽,露出一张消瘦黑脸,颌下一缕短须,深邃黑眸多了些世事沧桑。

朱秀愣了好半天:“你是....赵普?赵则平!?”

“安国军节度判官赵普,拜见朱县公!”赵普长叹一声,躬身揖礼。

“当真是赵先生!”朱秀大喜,忙扶住他双臂,“之前派人到邢州打探你的消息,说你回乡为父丁忧,已有一年有余,没想到今日能够再见赵先生!”

赵普眼眸里也闪烁些许激动,轻笑道:“丁忧期满,承蒙刘老帅再度相召,便又回到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