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八章 专业杀鸡户  五代第一太祖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安定县城里的盛和邸舍也设有饭堂,主要供应邸舍伙计和往来落脚的商贾。

外售每餐十文至三十文,有荤有素,量大管饱,想加饭加荤,给钱就行,总体算下来比较实惠。

往来客商寄放货物,落脚歇息,大多喜欢到邸舍饭堂用饭,方便省事,口味上佳。

要是想摆阔吃顿好的,出邸舍大门右转便是泰和楼。

之前,李从嘉瞧不上饭堂闹哄哄的环境,南来北往的商贾们操弄各色口音,天南地北胡吹海侃,显得吵闹嘈杂。

李从嘉就中意泰和楼清幽的环境,雅致的装潢格调,低调中彰显富贵,优雅中显露韵味,自认比较符合他的气质。

可惜气质换不来真金白银,李从嘉被迫到后厨帮杂,打工还债。

干了几日,李从嘉摔碎的杯碟碗盏不计其数,粗略估算远远超过他这几日的工钱。

钱没赚到不说,又欠下一笔。

李从嘉身心俱疲,每日傍晚回到房中,倒头就睡,连衣衫鞋袜都是徐铉帮他脱。

徐铉看在眼里十分痛惜,越发绞尽脑汁撰写文章。

不过写文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徐铉为了创新求变抓热点吸引眼球,耗费大量精力,熬得憔悴不堪。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徐铉对泾州报社的征稿口味、鉴赏水平有所了解。

生活小报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但一篇文章想要出现在头版位置,也绝非易事。

这头版正中的位置,就是小报作为一份官府文字刊物,整体档次的保证。

徐铉统计过,自从小报发行以来,有资格刊登头版的文章作者,除了官方告示外,只有寥寥数人。

前安定县令、温氏族长温泰,以太原温为笔名,发表过一篇有关白麻生产的文章。

文中,温泰极力鼓吹新式绞练法生产出的白麻,质地如何精良柔韧,纺织性如何优良。

文章末尾,还不忘为县城里几间绞麻作坊宣传推广。

后来徐铉才知,绞麻生意如今是温氏家族的支柱产业,温氏是泾州首屈一指的生产麻纱的大户。

温泰公然为自家生意赚吆喝,徐铉为此嗤之以鼻。

泾州温氏对外一直宣称是太原温氏的分支,先祖是开唐名臣,黎国公温大雅。

这种毫无依据的说法,徐铉自然是不信的,只不过是地方豪族强行抬高门荫的把戏而已。

节度推官兼任度支官裴缙,以河东清叟的笔名,发表过一篇有关于弘扬三纲五常的文章。

文中,笔墨重点落在夫妻纲常之上。

不过徐铉又听说,裴缙是个惧内之人,惧内之名在彰义军人所共知。

想来,这是裴缙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提醒广大男子引以为鉴。

精神固然可嘉,但文章写得僵硬乏味,通篇全是引经据典,极少有自己的见解和论述,仿佛照搬先贤言论。

而且河东清叟这个笔名,也有强行靠拢闻喜裴氏的嫌疑。

徐铉毫不客气地予以差评。

判官宋参署名发表过一篇有关去年泾州全境丰收的文章,洋洋洒洒写得有依有据,所有的数据结论都遵循客观事实,文采也不错。

徐铉专门将文章抄录留存。

可惜听说宋判官公务繁忙,甚少有闲暇专心做文章。

徐铉为此感到可惜。

最后便是徐铉认定属于节度府关系户,笔名四有先生的作者。

此人的白话文章写得不算出彩,但也算言之有物。

还因为通俗易懂,在县城舆论界引起轰动,博得不少老百姓关注。

上次那篇呼吁农户们改桑麻为草棉的文章一经发表,再经过各处茶馆酒肆的讲解宣传,引起极大反响。

随后节度府便发布告民书,还设置专门的咨询点,解答有关扶持百姓种植草棉的政策疑问。

徐铉抽空去过一趟,就在县府衙门旁,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如此一来,徐铉更是肯定,那位四有先生一定是节度府里,能够接触机密的官员。

还有两日,新一期泾州生活小报就要发行,徐铉充满期待,迫切想知道,自己那篇反驳大面积改种草棉的文章发表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日,邸舍后灶房一片忙碌。

有一支二十几人的商队要过境前往云中,途径安定县落脚歇息两日。

邸舍后厨的工作量徒增近一倍,几名帮厨的妇人、几位掌勺的师傅忙得像陀螺团团转。

连笨手笨脚的李从嘉也累得不轻,从清早吃了两张白面饼开始,就被使唤得晕头转向。

原本后厨的几位大婶对他还比较热情,他是新人,年纪又白白胖胖挺招人稀罕。

可没过两日,发觉这小子啥也不会,动作慢慢吞吞跟不上节奏,连菘菜和苋菜也分不清,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