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章 微服私访  随身空间之无限人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拿人手短,李煜舍不得放弃大明国主赠送的国礼,加上大明国主购买字画的价格挺高的,只能接受了对方的要求。

明昊三年,南唐后主李煜登基,登基之前,南唐就是一个烂摊子,无人能解,因失去了江北,产盐区丢了,不得不花高价从大宋,吴越和大明三国进口高价食盐。

贸易逆差,加上军事上被大宋和大明压制,南唐国主很缺钱。

见大明国主喜欢古董字画,李煜主动和对方做生意,将宫中一些珍藏打包卖给大明国主。

相比赵匡胤,李煜更懂得享受,卖出一部分家当,也从大明添置了一些奢侈品,虽然贸易顺差,李煜觉得自己赚了。

但是,蓝鑫觉得自己占大便宜了。

为了能够让顾闳中和周文矩能够安心举家迁移到兴王府,蓝鑫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不仅给予高薪,迁居费,安家费等等费用都给足了。

这些费用都不是大明户部给的,而是皇家出的,要是用国库的钱办这些事情,朝臣肯定不同意,争着当一回诤臣,可内府花钱,根本不和朝政大臣通气,知道详情的人不多,就算大臣知道,也不会乱喷,毕竟大明国主是天帝之子,自从改了国号以来,国主做过一些看似荒唐的事情,但后来证明国主没有做错,为民富国强做出了贡献。

蓝鑫舍得花钱,加上皇家画院有一群鉴赏力卓群的书画家给他做参谋,让他收到一些顶级书画之作,若是他把这些画作带回到现代,每一幅都是国宝,问题是,通过科学仪器检测会认为他拿出的画作存世时间有问题,会认定为后世仿造的,但仿者也是大家,仿造时间不短了,也是古画,依旧能够卖出天价,称之为国宝亦可。

特别喜欢的古字画,为了更好的保存,蓝鑫一般存放在随身储物空间。

近几十年的作品,蓝鑫挑选出一些精品,让人挂起来,方便欣赏。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蓝鑫鉴赏字画的能力越来越高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俗人,很多时候,他收藏一件作品,都会考虑作品的价值。

把隋唐字画放在随身储物空间中,蓝鑫就是惦记着将来回到现在,拿出这些价值连城的字画显摆一下,他会拿字画和黄金作比较,如果比不上同体积的黄金价值,他就有点看不上。

其实,蓝鑫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些,隋唐距离二十一世纪,足足一千多年。

一般的纸绢,就算好好保存,一千多年的时间,也都坏掉烂掉了。

一个唐朝无名画家的画作,有后人的提拔,不管提拔的人是不是大名人,只要能够证明流传有序,证明画作真的是唐朝时期的作品,就算有点破损,也可以卖出天价。

卖个一两个亿,真的不是事。

一立方米的体积,存放几百上千幅装裱好的字画,不是难事,显然,在现代,隋唐字画远比同体积的黄金值钱。

其实,就算在十世纪的乱世,隋唐名家的画作也很值钱。

一幅吴道子的《神仙图卷》,为了买下它,蓝鑫花费50万钱(500圆)。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天价,可对于蓝鑫而言,真不算什么,一面巴掌大玻璃镜能换两幅这样的作品。

若是随身储物空间装满东西了,想存放更多的字画,完全可以把轴头、画杆去掉,而存放皇家画院画师的作品,不要装裱,随便一卷,就放入空间,占用空间会更小。

……

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力。

蓝鑫重生之后,一直很重视大明帝国各个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比明昊前一年(公元958年),明昊六年,大明帝国在造纸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增长。

和六年前相比,大明帝国造纸产量增加了上百倍,加上活字印刷的推广,大明境内书籍存世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大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明的纸,大明的书籍,并没有禁止出口,但蓝鑫不鼓励纸张、书籍的出口,要求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出口关税。

相比他国,大明制纸的工艺更加先进,成本更低,加上生产环节不征税,就算出口时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关税,加上不菲的运费,大明纸出口到国外,商家依旧能够获得不错的利润。

相比贩卖大明纸,贩卖大明活字印刷书籍,特别是皇家印书馆出版的书籍,利润会更高。

过去一年,皇家印书馆净利润超过3万圆,若是刻意追求高利润,翻个两三倍不是难事,但蓝鑫要求皇家印书馆控制利润,售书给国内的学校,价格便宜一些,而批发卖给出口商的书籍,价格会更多一些,批发价和国内的零售价相当。

这个时代的书籍很贵,尽管蓝鑫通过各种办法压低境内书籍的价格,书籍依旧很贵,一套《唐诗三百首》就卖两百文。

蓝鑫想通过义务教育的方式,提升大明国民素质,可了解事情后,他发现想要让这个时代的学龄儿童完成六年制义务教育,太难太难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