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一模一样的话,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
谁都明白宋军不怀好意,可又能怎么办?
高继冲连忙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
若是蓝鑫没有出现,历史轨迹没有发生改变,大宋要求南平出兵协助平叛张文表,兵马副使李景威说出这样的言论:给我三千兵马,我可以在荆门设伏,击走宋军;然后回师收张文表,再交给朝廷。功罪相抵,大事可成。
显然,面对实力远比南平军更加强大的大明,李景威说不出打败大明,收复武平丢失的州县,再交给大宋朝廷之类的言论。
节度判官孙光宪说:“自周世宗起,天下有混元一统之势。如今圣宋受命,规模更加宏远。现在宋军借道灭大明,难道还有借道回师的道理?干脆献土投降算了。”
孙光宪可不是一般人,他写成了千古名着《北梦琐言》,他说的话,自然不是信口胡言。
《北梦琐言》记载唐武宗迄五代十国的史事,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大宋立国三年,百废渐兴;赵匡胤文可理政,武能伐兵。
有这样的强国,有这样的雄主,孙光宪觉得天下必将一统,荆南这巴掌大的地方,如何阻止历史大势?
孙光宪知道大明的皇帝德仁自称是天帝之子,对于此事,他没有当真,要不然,他会觉得德仁更有资格比赵匡胤更有一统中原的资格。
“公亦不失富贵。”
孙光宪知道高继冲在担忧什么,劝说道。
高继冲动心了,他并不关心荆南能否割据一方,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前途。
于是,高继冲命叔父掌书记高保寅与衙内指挥使梁延嗣前去宋军大营犒师,探探口风。
使臣一去未归,等待命运的高继冲陷入空前的恐慌,他以犒劳宋军为由,在境内大肆搜刮钱财。
反正自己早晚都得被灭掉,玩一把“最后的疯狂”!
好在赵匡胤听闻后,即时下诏,命高继冲停止搜刮。
荆南人民才逃过一劫。
当晚,高保寅的使臣回报:宋军距江陵百余里,慕容延钊、李处耘待己甚厚,借道而已,并无他意。
慌乱的高继冲终于塌下心来,只待叔父等人平安归府。
次日一早,睡眼惺忪的高继冲没有等来叔父,却等来了李处耘。
宋军兵临城下,毫无准备的高继冲仓皇出城十五里迎接。
李处耘让他待在原地等着慕容延钊;自己率兵先行入城,登上北门。
待高继冲陪着慕容延钊的大军来到江陵时,城中战略要地早已为宋军所控制。
这是怎么回事?
说好的先“假途”后“灭虢”呢?
你们怎么不按典故出牌?
高继冲认命了。
明昊五年,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农历二月初九。
荆南三州十五县,和平划入大宋版图。
荆南归附后,赵匡胤做了一些善后工作。
高继冲继续留任荆南节度使,这让作为降臣的他喜出望外,对自己的性命再无担忧。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改变,高继冲举家归朝,他本人则徙镇武宁军,至开宝六年(973年)去世,颇有政声。
朝廷另派仅次于赵普、李处耘,与吕余庆地位旗鼓相当的枢密承旨王仁赡任荆南巡检,实际管理荆南地区。
荆南幕府的旧僚也各有升迁。
趁着宋军跟荆南斗心眼儿的工夫,大明已经占领了武平境内大部分州县。
显然,宋军大大低估了大明帝国的军事力量,以及大明皇帝争斗天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