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大明帝国攻占武平多个州县的消息传到了开封城,赵匡胤得知此事,有些惊讶,同时很不高兴,小小明国居然敢惦记朕嘴里的肉,是可忍孰不可忍。
招来朝臣议事。
明昊四年,公元96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赵匡胤代表大宋向大明宣战,命武平周保权和荆南高继冲发兵协助。
开封城里,高官名将都在摩拳擦掌,大宋立国将近三年,至今尚未对外发过一兵一卒。
大家左等右盼,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
开封府衙,赵光义尽量让自己不为情绪所染。只是拿着毛笔的手,依旧不听话地微微发抖,“东京留守”四个字写得歪歪扭扭。
杜太后去世后,皇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公元961年),连他这个皇弟也不许留在禁军。
赵光义有点懊恼。
不过,赵匡胤却给他一个更有料的头衔——开封府尹。
仅从职权看,开封府尹不过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市长。
然而,熟悉五代潜规则的人都知道,开封府尹是个敏感的职位,以宗室尹京,往往带有立皇储的深意。
难道二哥真的要立我为继承人?
赵光义想入非非起来,一次次的暗示,不得不让他若有所期。
所以,大军出征在即,他想起了“东京留守”这个临时官职。
赵匡胤御驾亲征,赵普向来随军。
这京中第一官,按理当授予赵光义这位准皇位继承人。
没有皇兄的东京,自己可以随意发号施令,命行禁止,那种几近至尊的感觉太美妙了!
建隆四年(963年),既明昊五年,农历正月。
赵匡胤却下诏: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武平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诸州兵会襄阳,以讨大明刘继兴。
……
蓝鑫重生后,对外宣传自己是天帝之子,去姓更名为德仁,但赵匡胤不承认蓝鑫是天帝之子,觉得他在装神弄鬼,虽然他见过玻璃镜,但他不觉得这是来自仙界的东西,和铜镜相比,照得更清楚一些,还在常人的理解范围之内,。
若是见到拍立得,赵匡胤肯定会惊为天物,有人给他拍照片,骗他说摄走了他的魂魄,他可能也会相信。
……
为什么不是下诏亲征?
赵光义像泄了气的皮球,烦闷地窝在屋里。
吃惊的不仅是赵光义,朝廷高官,没有不纳闷地。
整整十年了,他们早已习惯了跟着天子东征西讨。
谁能想到,大宋首度出征,官家居然不再上马?
天下,居马上得之,安可马上治之乎?
看着满朝文武的惊讶,赵匡胤有点小得意。
乱世的逻辑要改一改了,谁说打仗一定要御驾亲征?
朕已经让大将们远离政治,自己这个皇帝,也该摆脱军人的身份,做个正正经经的治国者了。
朕是治天下的皇帝,不是上战场的将军。天下文治,从皇帝做起。
当年,郭荣一条腿迈进了治世的殿堂,另一条腿却始终没有离开乱世的泥沼。
现在,赵匡胤准备拔出这条腿。
退居庙堂的赵匡胤只对前线做了唯一的战略部署,他对即将赴军的李处耘说:“江陵四分五裂之国,如今我们借道出师,要乘机把它拿下。”
假途灭虢,哦,现在应该叫“假湖灭荆”。
不仅算不上诡计,简直连阴谋都不算,只能勉强叫阳谋。
这样明目张胆地抢地盘,荆南能老实就范?
能!
不久前,赵匡胤向荆南下了一道诏书,命高继冲发水兵三千,与宋军一道南下潭州。
这是一个试探。
荆南不是一直对中原奉表称臣吗?
如今朝廷找你一起对付大明,你出不出兵?
出兵,当然好;不出兵,我正好以此为由,灭掉你这个乱臣贼子。
赵匡胤虽然公开来抢地盘,但要抢得文雅;要抢得文雅,首先要有个正当理由。
这是赵匡胤统一天下的第一步,他不想因为自己的过分蛮横,激起周边国家对大宋的过度防范甚至敌意。
所以,伐人之国,必须要有理由。
赵匡胤得到了反馈,高继冲同意出兵——不同意也不行,以三州对抗一百余州,螳臂当车,不敢不从。
其实大宋完全可以武力吞并荆南,但那样毕竟费时费力,远不如妙取更划算。
荆南的底线已经暴露,赵匡胤从容下殿,安枕而眠:前方的事情,用不着朕操心了。
李处耘的使臣丁德裕已经进入江陵城,宣读朝命:王师借道伐明,请贵府提供沿途补给。
高继冲回复:老百姓怕当兵的,粮饷我们可以供给,但请另行别路。
丁德裕再入江陵:王师借道伐明,请贵府提供沿途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