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三三章 牧人  1635汉风再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80年8月11日,崇宁府今澳洲南部本迪戈市,望江县今澳洲尹丘卡市。

在一望无垠的草场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裹着一件老旧的棉大衣,坐在半山坡上,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本,正看得津津有味。而距离少年不远的地方,散落着一百多只牛羊,一只牧羊犬欢快地四处奔走,将那些试图走远的牛羊一一撵回,忠心地替小主人履行放牧的职责。

“这唐僧怎么每次都不听劝,被妖怪一次又一次地给捉住。我要是那孙悟空,干脆就丢开这迂腐的唐僧,一个筋头云翻到雷音寺,将那真经自个取回来!”杨祖源看到兴起,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评论起来。

听到远处牧羊犬的叫声,杨祖源恋恋不舍地将书本放到挎包里,站起身来,朝远处的羊群看去。

一头不服管教公牛已经撞开了自家的牧场边界栅栏,领着十几只汉洲长毛羊原西班牙引进的美利奴绵羊窜入了他人的牧场领地,畅快地啃食着地上的牧草。

杨祖源见状,立即跑向十几米外的一匹小马,翻身跃上,轻磕马腹,便奔了过去。

齐国目前的牲畜存栏数,较三十年前增长了足足40倍。尤其是产毛的绵羊群数量,更呈爆发式增长,这使得齐国在1670年,就已不再从印度、波斯、阿拉伯,以及奥斯曼地区进口羊毛,完全实现了本土毛纺织工业原料自给。

羊毛产量的提高来自政府为改善牧羊业的大量投资,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牧场已围上了一圈栅栏,开始修筑水坝和地下沟渠进行灌既,草场的品质得到极大改良,羊的个头增大,产毛量也相应提高。

这些职业的牧人,已经由过去自由无羁的圈地者,变为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牧场拥有人。他们依靠放牧为生,以牛羊肉、牛皮、羊毛,以及牛奶为商品,售卖给中介商人或者直接卖与邻近城镇的食品加工厂,然后换取相应的粮食及其他日常用品。

当然,羊毛产量的增加,还源于齐国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连续多年对绵羊的改良和优化。二十年前,通过巴巴里海盗掠来的西班牙美利奴绵羊,经过数轮杂交和精心培育,美利奴羊在生产性能上已有很大变化,还被冠名为汉洲长毛羊。目前,这种长毛羊大致可分为毛用和毛肉兼用两种类型。

汉洲长毛羊延承了美利奴羊的大部分生活习性,特别适应于内陆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能耐干燥寒冷,可终年在天然草场或人工补播草场上放牧,只对灌木丛多的地区稍微不宜。冬、春季节是母羊的妊娠期和哺乳期,需补饲干草、青贮料和精料。而且,这种绵羊合群性强,年产羔一次,每次12只。

一头成年的汉洲长毛羊体重在80—120公斤左右,羊毛纤细柔软,毛长10厘米左右,是上乘的毛纺原料,每头羊一次可产毛10—15公斤,每年可剪35次,是牧人最为钟爱的赚钱工具。

牛羊种群的扩大,羊毛产量的倍数增加,其实并没有使得牧人整体的收入也成倍数增长。因为,羊毛收购价较二十年前足足降低了四成,牛羊肉的价格也比数十年前呈不同幅度的下降。而与此相应的是,部分牧人所需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受通胀因素,有一定幅度的上涨,间接抵消了牧人的收入增长。

虽然牧人对此抱怨不已,但也只能简单地认为是牲畜和羊毛的增长数量过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以至于使得他们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经济悖论。但实际上,这是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工农业剪刀差”问题,是蓬勃发展的工业对弱势的农牧业隐形的经济剥削和价格压榨。

放牧,相较于农人种植,虽然自由奔放,但各个牧场之间相距遥远,所处的地方人烟也较为稀少。因而,对于十五六岁的少年人而言,杨祖源更喜欢城里的生活。那里有喧嚣的街道,有丰富多样的商品,有来来往往的马车和行人,也有他心生向往的学校和相熟的同学。

但是,作为家里能“顶事”的孩子,杨祖源不得不在整个寒假期间,置身在这广阔而又孤独的牧场,跟一百多只头牛羊为伴。

挎包里那本《西游记,早已经看了不下两遍,但为了打发放牧期间的枯燥和无聊,他又将它从书架上揣在随身的挎包里,时不时地瞄两眼。

唉,还有大半个月才到学校开学的日子,想想,便觉得愈发难熬了。要是能将家安在城里,那该多好呀!

不过,想想家里的条件,杨祖源便不由有些泄气。他家中兄弟姐妹八个,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十九岁的哥哥和一个十八岁已经嫁人的姐姐,哥哥在府城里务工,为自己攒娶媳妇钱。他下面还有五个弟弟妹妹,整个家庭的收入全靠家里养的一百多只羊和八头牛。

寒暑假期间,趁着自己可以帮着放牧的空档,父亲还会到县城打一些零工,赚点额外收入,贴补家用。因为,自己和一个弟弟都进入中学堂读书,书本、食宿,以及其他学习用具的购买,每年下来,也是要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