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3章 新亚裔崛起  阿根廷帝国崛起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约50多万来自秘鲁地区的混血华裔,他们和本土高乔人长得都很像。

大部分华裔在和其他族群通婚上显得非常慎重,这也是他们在很多国家被孤立的原因。

秘鲁混血华裔定居在中西部省份较多,特别是圣马丁市和科尔多瓦市,在这里他们和高乔人一样受到了欢迎,吃苦耐劳,不喜欢饮酒。

这些秘鲁混血华裔是真正融入其他民族的代表,比起其他国家的华裔更加难得。

当然,根据圣赫塞的经验,大概率是因为起义军的后代娶不到华裔老婆,娶了秘鲁本地的土着和土生白人,饥不择食的甚至娶了非洲裔。

如果是工作比较体面,但皮肤比较黑的混血华裔,大概率就是祖上娶了黑人老婆的,至少五六代都有黑血统。

当然也有女性嫁给尼格那种,这就是圣赫塞无法理解的区域了,毕竟这相当罕见。

他见过的尼格大部分都不怎么好看,哪怕是混血了好几代的。

在圣赫塞看来,哪怕是黑黑的印度裔女性都比尼格看起来好看多了。

当然,埃塞尔比亚的非洲裔算是好看一点的那种,也许和他们拥有北非混血的原因,不过这并不在圣赫塞的研究范围内。

很多尼格,甚至就像圣赫塞前世看过的《上帝之城》电影里面的小混混小霸王长得都算是好看一点的。

对科恩内阁来说,就算350万华裔再增长一倍,也翻不了天,却能给阿根廷带来足够的财富和发展潜力。

阿根廷拥有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10亿美金是华裔贡献的,在亚洲仅次于科恩内阁从日本获得的财富,相当惊人。

他们从南洋移民带来的财富,成为阿根廷工业化的重要资金,一部分资金要用于购买阿根廷国债。

华裔的聪明人太多了,甚至为阿根廷带来了不少达到世界一流的技术。

作为回报,阿根廷为他们提供安全庇护,圣赫塞亲自指示特批央行允许成立了阿根廷华商银行,绕开了汇款的限制。

当时华商银行的火力太足,太出风头了,央行干脆又批准了印度裔主导的巴拉特银行。

华商银行名字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于是华商银行又申请更名为阿根廷通商银行。

如今通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900亿比索,是阿根廷排名前20的私营银行,比起巴拉特银行的规模大了3倍。

事实上,目前阿根廷只有两家有新移民色彩的私人银行,就是巴拉特银行和通商银行,其他什么巴西裔,叙利亚裔,法兰西黑脚都没有被允许设立银行,只能通过进行参股,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阿根廷允许华裔控股重工业但不能涉足军火军工行业,南洋汇款通过阿根廷几家银行的特别窗口兑换。

从事私营军工业的亚裔只有日本裔是个例外,这和他们曾经的母国日本有关,他们能给阿根廷引进军工生产设备,补充阿根廷军工短板,所以被特许经营。

外汇管制法第317条款特别规定,允许华裔通过香港,新加坡,新台北等渠道输入工业设备。

华裔的创业者们,特别是一些来自福州省的华裔,他们在通商银行甚至可以用族谱信用获取低息贷款,当然这算是比较特殊的。

阿根廷华裔中,有小部分选择融入派通过联姻,尤其与意大利裔,融入派皈依教会后,将关公像改称圣关羽,遭罗马教廷谴责异端崇拜。

大量阿根廷华裔本身来自于南洋地区,南洋华裔因国家碎片化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目前南洋的主要战场已经从东印度群岛转到了越南地区。

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利坚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美军从顾问参战转为正式参战。

越南的南北分裂加剧,战争摧毁经济,南越依赖美援,北越实行计划经济,华裔难民大量外逃。

今年前三个月,阿根廷就吸纳超过2000名来自越南难民工程师,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超过6000名。

他们成为阿根廷工业争抢的对象,有的人才直接就定居阿根廷,开始了新的事业。

整体来说,南洋华裔的生存情况要远远好于原先的时空。

因为南洋的国家更多了,国家更小代表族群更小,针对性的情况变得更少了。

新加坡提前于1965年6月6日独立,南洋出现第三个华裔占主体的共和国。

新加坡依赖转口贸易,积极参与美军后勤供应链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马六甲海峡优势发展港口经济。

这些华族占主体的共和国,生育率要高于其他南洋国家,让当地华裔的优势更加巩固。

亚奇,新加坡,马来亚,加里曼丹四个国家通过政策激励、经济资源与文化传统维持高生育率。

马来亚因为砂拉越和沙巴州并入加里曼丹共和国,失去了东马,马来族人口比例下降,不得不更加倚重华族,华裔在商业、政治上的话语权增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