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年轻人有锐气也未尝不可。

而且,整篇文章的质量极高。

就算是他,也自认为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章。

既然如此,为何过多干预呢?

于是,杨式挺建议,“要不,你去中大找一下梁钊涛先生,有他的推荐,可能有机会发表到《文物》或者《考古》,不然,用你的名义去投稿,可能会排很久,也有可能被拒稿,到时候你只能发到《农业研究》,这样的话,你想要扩大影响力的用意就落空了。”

人家《农史研究》都创刊了,你才发表,这顶多是锦上添花,算不上雪中送炭。

不仅如此,真靠《农史研究》发表,就不是帮梁家勉先生而是受人家的恩惠。

苏亦接受杨式挺的建议。

当天就去中大。

当梁钊涛先生看到他的文章,也笑起来,直接说他大胆包天。

但是,梁钊涛教授站着的角度更高。jj.br>

也没有劝说他删稿,而是说,“既然你打算从人文因素去论证稻作起源在华南,并且是史前人类从采集捕猎成逐渐向史前稻作农业过度的主要地区,就不能忽略人类学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很可能是南方诸多土著民族,有的学者称之为百越族群。你可以补充一下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苏亦接受建议,立即补充。

其实,也不能说补充,文章都有,只是没过多展开而已。

也不需要苏亦特意跑图书馆。

梁钊涛就直接给他翻找资料。

然后给他划重点了。

没一会稿件就写完。

但是原来的稿件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抄写。

梁钊涛等他抄写完毕,说,“《文物》、《考古》或者《考古学报》现在稿件太多,一般优先考古发掘成果,我给你投《中大学报》吧,虽然没有考古三大刊怎么专,但影响力也不小,你先发表出来看反馈,毕竟,国内研究稻作起源的,并不仅仅是考古行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有参与,到时候,你小子要有心里准备,你既然敢立这么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被别人口诛笔伐的心里准备。”

能够发《中大学报》,最好不过。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至少可以加急不需要等候。

考古三大刊,版面资源极其可贵。

《文物》是月刊,《考古》是双月刊,《考古学报》是季刊。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悠悠的等待。

要趁着热度先把文章发出来再说。

朝中有人好办事。

有了梁钊涛的帮助,文章顺利在《中大学报》发表。

苏亦也算是能够交差了。

之前,不务正业跑去写商容二老的书法篆刻成就,那篇文章更像是为了哄老人家开心才写的。

也确实哄到了。

不然,容老也不会赠送他一枚亲手篆刻的姓名章。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继续参与石峡发掘报告的编写。

闲暇之余,就拽着他沈明跑中大跟华农还有华工。

他已经打定主意了。

要把《中国近代高校与建筑》这本书弄出来。

已经有了吉大跟北大的建筑资料,中大康乐园的建筑群资料也在系统的整理。

此外,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建筑群也不能缺少。

未来补全民国五大高校以及其他教会大学的资料,这书就可以出版了。

现在太穷。

没点稿费,都出不了门。

就这样,苏亦在广州待了两个多月。

写了两篇文章都发中大学报。

并成功整理了广州两所近代高校的建筑群资料,还参与编写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大量工作。

总体来说,两个月的收获非常大,成果斐然。

同样,他也出名了。

至少在特定的圈子内,是真的出名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稻作起源“新华南说”成功发表。

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这文章一发表,就在圈内炸开了锅。

当月就有学者发表文章反驳他的观点,而且是好几篇。

有在报纸上发表。

有在期刊上发表。

比如浙江农大的游先生就在《作物学报》发表了一篇《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果然,作为河姆渡遗址大本营的浙农的学者第一个就站出来回应。

对方也从文字学、语言学、作物学、考古发掘等方面去一一去论述自己的观点。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