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1章:我们《中山大学学报》也很好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966年毕业以后,杨鹤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任见习研究员。

这些年,导师粱钊韬却希望其回来。

于是,1977年5月,杨鹤书回广州博物馆工作,1978年7月起,才到中大任讲师。

而陈老师则叫陈启新,跟杨鹤书一样,都是梁钊韬的研究生。

1977年7月17日,他接到梁钊韬先生来函,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回母校工作。

为了把他调回中大当老师,梁钊韬教授可以说是大费周章。

他是恢复高考之后,梁钊韬教授才打算调他回中大教书。

结果,他当时已经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了。

当时,单位根本就不放人。

为加快他的调动步伐,梁钊韬先生不但给他写了十多封信,而且向学校和省领导写了报告。

到了最后,他所在的单位才同意上面分配一个本科生把他换回中大。

几经周折,陈启新于翌年秋调回中大历史系。

而梁钊韬教授之所以着急把自己两位爱徒调回中大,就是为了编写教材《中国民族学概论》。

跟让苏亦意外的是,这两位老师也都认识他。

其中,杨老师说,“上个月,我们到首都,原本梁先生还打算去北大看望你,结果,你们北大的李仰松先生说你去长春开会,不然,我们就能见到面了。”

这话让苏亦意外不已,“之前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大会在长春举行,所以我就跟学校的高铭、邹恒两位先生参会,没想到跟梁先生你们错过了,太遗憾了。”

陈老师搭话,“苏亦,老师都在家里等你好一会了,你们再不来,老师都要给你们美院打电话了。”

梁钊韬笑,“别听你们两位师兄瞎说,是他们知道你今天过来,特意过来见你的。”

苏亦还没说话,周雅琴就说,“哇,苏亦你太有面子了,让陈老师跟杨老师特意过来见你。”

陈老师说,“就是想见一见,不当我们小师弟的天才是什么模样的。”

杨老师也说,“看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汗!

尴尬了。

难不成这是审判大会?

怎么感觉有点像当初他拒绝苏秉琦先生的时候,俞老师见他的场面。

见到他抹汗的模样,屋内众人,纷纷大笑,气氛好不欢乐。

接下来就是闲聊。

苏亦也知道,梁钊韬先生跟两位师兄去首都所为何事。

杨老师说,“去年冬,梁先生与我和你们陈老师三人,带着准备好的编写民族学提纲,上京斟求意见。从11月20日到12月5日,共半个月时间,请社科院民族所和中民院的学者开了几次座谈会。几十位专家听说我们要搞民族学,都心有余悸。”

这个时候,苏亦恰好在长春,也都差不多待半个月的时间,完美错过了。

至于为何要上京开座谈会,这就跟民族学在国内的尴尬状况有关了。

苏亦不陌生,可以说他很清楚民族学在1978年前为何会面临这么尴尬的状况。

毕竟,他前世读博的时候,研究的方向就是民族考古。

然而,他清楚,其他人却不清楚。

吴宗麟都好奇问为什么。

杨老师说,“老的还好点,中青年则更怕:有的说:“我们不管什么民族学不民族学,我们就搞我们现在的东西。”(指其东北、内蒙、雪区等民族的研究。)有的甚至对我们说:“我劝你们别去搞什么民族学,危险!解放后,谁搞出名堂来了,不是一个个都倒霉了吗?””

这一出来,吴宗麟几人就更蒙圈了。

杨老师刚想继续说,梁先生就摆手,“先不要跟同学们说这些,这种问题,我们这些师长来处理就行了,同学们不需要过早介入这些问题。”

于是,杨老师也就没说了。

开始关系大家的学业。

这方面苏亦代劳,统一回答。

“他们四个都在准备考研。”

梁先生三人都满是诧异。

“可以啊,大家都很有冲劲嘛,要加油。”

就连梁钊韬望向沈明,也夸奖道,“小沈不错,都工作了,还打算继续深造,未来大有可为。”

还问他打算报哪位老师,如果没有联系好导师的话,他可以帮忙联系。

沈明欲言又止,最终认命了。

“嗯,学习方面要向苏亦看齐,报考志愿方面就不用了,不能再报北大了。”

梁先生的话说完,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这时,他又问苏亦,“听说你这段时间写了不少文章,有没有?”

苏亦认识说,“不是很多,只有三篇。之前写了一篇关于隋唐史的,对比一下唐武宗跟朗达玛灭佛之间的异同,算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