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0章:因为我《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提前了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数不多的女先生之一。

她跟杨先生跟熟悉,两人既是北大的师兄妹,又是同一个工作队的同事。

因此在石峡遗址发掘过程中,多有合作,甚至,发掘报告两人也有分工合作。

之前苏亦在省博实习,朱先生在石峡工地,这一次,苏亦才有机会拜访对方。

朱先生的经历非常传奇。

1951年底,年仅15岁即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历任护士、卫生员、所在师文工团歌唱演员,在战壕里用她的方式战斗了四年,复原返乡,次年就考入北大考古专业。

根本就没读中学。

在北大读了五年考古专门化本科后,被分配到粤博。

期间,工作经历也非常传奇。

当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朱先生一家被下放到英德县一个煤矿,由于以前做过卫生员,她被指派作了赤脚医生。

70年代初,考古事业开始逐渐恢复,省文物管委会启动了石峡遗址的发掘,并以此举办业务干部培训班;

朱先生被从煤矿召回gd省博物馆文物队。

当时,她的工作关系还在煤矿,但她也顾不了那些,毅然决然,背着行李赶到发掘现场。

这也是,她跟石峡遗址结缘之始。

当时的狮子岩周围,还全是农田,每天发掘被暴晒是常态。

再加上是女同志,在基本上以男同志为主的考古工地,不管是每天的洗澡和“方便”,都成为一件极其不方便的事情。

就算如此,朱先生依旧客服重重困难,成为了石峡遗址的领头雁。

对此,杨先生还说,苏亦跟她的经历有点像,都是天才。

苏亦哪敢应下,连忙摇头。

朱先生笑道,“小苏比我优秀了,我因为没上过中学,文史底子不厚,完全就是靠进入北大五年的学习才初窥门径,跟小苏完全不一样。”

苏亦急忙说道,“我是有些占着时代的光,才有幸成为宿白先生的研究生。”

朱先生笑,“我也是幸运的,在朝鲜的时候,米国飞机天天轰炸,我毫发未损;比起那些前线的战士,我非常幸运。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未来还有一天,能有机会跟杨师兄还有苏师弟你俩在这里交谈,何其幸运。”

杨先生笑,“我也幸运,坚持下来,遇上一个好时代。”

苏亦心中感慨不已。

前世,他读书的时候,朱先生已经因病去世了。

很早,2004年,只比俞先生晚一年。

这俩先生,他前世都没有机会见到,现在就这样鲜活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真好。

他也很幸运。

能够跟诸位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

见证他们的历史。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280章:因为我《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提前了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