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我的回信  1835:从英伦崛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嚯,这姐们儿,有深度。

“看问题的方式还挺成熟,哼哼,这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证明她多搞几个情人还有理么?”

放在过去,郑华也觉得这个说法站得住脚。

但是穿越到这个时代,让他对欧洲整个历史有了更强的兴趣和了解它的动机,前段时间泡在法拉第书房可不光光是在聊科学。

毕竟法拉第的实验室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当然也包括历史书。

现在的郑华,在这个问题上慢慢有了一条新的思路。

“嘿嘿,要聊历史,那咱可就不困了。”

……

乔治·桑女士:

感谢来信,收到您的消息让我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之前我也说过,如果放任冒名者胡乱煽动工友情绪,那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您能帮我跟不少报刊沟通协商,实在是万分感谢,如果您来英格兰,我一定请你喝最好的酒吃我妈做的菜!

关于战争和侵略的话题,我也认为它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未来在欧洲这片土地上,战争只会愈演愈烈。

但是,战争和殖民是不同的。

战争是两位各凭本事的剑客对拼,而殖民是刽子手对老弱病残的单方面屠杀。

我对您的博学万分钦佩,竟然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我来自中国的事情。没错,我确实来自中国,而正是因为中国才让我有了对待战争和殖民的不同看法。

我祖上是在四百多年前随着故国船队来到欧洲的,中国在地理大发现上比哥伦布要早足足几十年。

那位带领船队环游世界的先生名叫郑和。他一连七次最多率领三万多人去到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地区、非洲,甚至去过好望角。

而比他还要晚几十年的哥伦布只有零零星星几条船,几十个人,这个实力差距跟郑和比起来就像强壮的武士和刚出生的婴儿。

对了,哥伦布是个糊涂家伙,他之所以把北美洲原著名称作印第安人,就是因为他以为他到的地方是印度。

和现在相比,相同的地方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强大。那时候,中国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造船工艺和强大的科国家实力。

如果愿意的话,那时候我们就已经能轻松殖民这些地方了。

中国和欧洲不同的是,我们去过的这些地方,与当地建立的是极其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到一个地方就屠杀一个地方殖民一个地方。

您应该知道,几百年前海盗盛行,郑和的船队一次又一次帮助各个地方打击海盗,甚至帮助国家治理地方暴乱,建立安全稳定的贸易路线。

我们最终做的是把丝绸、陶瓷和先进技术带给那些地方,以此换回当地一些特产。我们带去的文化影响一直传承至今,甚至会延续到今后几百年,在这些地方你会看到当地人建立的三宝庙,那就是为了祭奠郑和先生的。

您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欧洲一旦实力强大就要对外发动战争,发动侵略甚至殖民,可是中国却没有这么做呢?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它的答案或许有很多种原因,我只想到了一部分,这部分我想举一个例子,或许您也大概理解。

您肯定是知道棉花的吧,这是英格兰近几十年发展最迅猛的行业,它为英格兰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财富。

可是您知道么,英格兰不产棉花,不光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都不产棉花,因为欧洲的气候太恶劣了,棉花无法存活。

以前的欧洲没有棉花,自然也没有棉布。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再富贵也只能穿兽皮制成的大衣,贫穷的就只能是麻布衣服。这两样穿起来都不舒服,麻布衣服还不保暖,冬天经常会冻死人。

很久以前,大概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一路打到了印度,他们在印度见识到了一种纺织品,那就是棉纺织品,印度棉,它穿起来舒服极了,又保暖又好看。

当它到了欧洲,第一时间就成了最高贵最华丽的象征,就像我们中国的瓷器一样。

在这之后,欧洲军事力量没有过于强大。毕竟冷兵器时代,拼的就是人数,欧洲从来没在人数上有过什么优势。

也正因此,尔后几百年,相对来说还算平稳。往来贸易的欧洲商人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往来欧洲和印度做交易。

但是随着欧洲科技力量的爆发,这一切不同了。

欧洲商人在印度做生意,总是会跟当地人产生摩擦的,时间一长就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军事冲突。科技的力量让欧洲人逢战必胜,到后来干脆不做交易直接开抢了。

棉布欧洲人想要,黄金欧洲人也想要,一切值钱的东西他们都想要。

只是印度的棉纺织业是纯手工的,棉花产量也很少,不管是棉花还是棉织品生产效率都极为低下。

那时候一个纺纱织布工人工作一周也织不出来几个先令的布匹。

而科技的力量是无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