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我的回信  1835:从英伦崛起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穷的,这个时候欧洲发明了能成倍提高效率的纺织车,珍妮机、骡机、水力驱动纺纱机、蒸汽驱动纺纱机更是让生产效率百倍千倍地提升。

虽然它们早期纺出的纱质量很差,但架不住它量大啊,这个时候棉花产量成为了瓶颈。

没错,欧洲人想到了美洲。

以前欧洲政府只把美洲作为犯人的流放地,可是那里气候非常好,在欧洲养不活的棉花,在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都能养活,不光能养活还能长得非常好!

只是唯一的问题是美洲有原住民,占用别人的地盘种棉花,别人肯定不乐意。

所以开始了大规模地屠杀印第安人。

等到几乎杀光印第安人,把所有的地都抢过来以后,又发现种棉花需要人手,光靠流放犯早就远远不够了。

于是他们把眼光盯向了非洲,那里有大把大把不要钱的劳动力——黑人奴隶。

刚才说欧洲早期产出的棉布跟印度棉比起来差太多,也是因为印度棉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连非洲酋长只愿意用它来交换奴隶。

这又加剧了欧洲人放肆殖民印度的欲望,有了大量印度布,用它交换黑人奴隶,再把奴隶送到美洲种棉花,生产出的大量棉花又跨过大西洋运往欧洲。

这样就能在欧洲工业化的纺纱厂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棉布。

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合理啊,可是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奴隶光是在海船上就死了几十万,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更是被杀地近乎灭种。

这一切又是多么地血腥和残酷。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