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遇事不拖  大明正统1442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河南,直隶三省的账目上有多少钱。一来,朱祁镇没有心思管的太死。其次,地方官员对自己手中的账目,也是不大想让上面知道,也不会作为重点提出来的。

毕竟,大明朝廷现在算是好的,在朱祁镇改革盐税海运漕运之后,总体来说,财政还算是充裕,所有财政危机,都是因为突发事件引起的。

要是朱祁镇能安安分分的,学太皇太后,不用十年,就是一个内承运库,太仓银库,京仓全部爆满的情况。

所以,这个时候朝廷对下面各省财政收刮就不那么严重了。

但是不要忘记了,宣宗年间并不远,其实宣宗皇帝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危机,宣宗并不是不知道,一步步战略收缩是不对的。

但是说一千到一万,没有钱,能有什么办法?他还要为太宗皇帝买单,太宗皇帝为了北伐,超发了不知道多少大明宝钞。

这是一个太宗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数目。

若不是仁宗朱高炽左右逢源,缝缝补补,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也幸亏有仁宣俩位皇帝,大明才走上正轨,也仅仅是走上正轨而已,这不正统一朝,全部爆发了出来。

藩王觊觎、河道问题、各地民乱、南疆叛国(麓川)、东南倭乱、草原坐大(除辽东长城以北所有!)、军队卫所腐败、勋贵雍冗、外戚干政(太皇太后)主少国疑、文官夺政等。

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全部推到,重塑,可是那不是最好的办法,一个处理不好,就是山河变色,谁知是最后神州姓元还是清。

宣宗皇帝就做过从布政使衙门将藩台结余给征收上来。

财不露白,对于皇帝是这样的,皇帝如果没有钱,面对大臣说话,都不硬气。地方官手中如果没有钱,面对士绅说话也都不硬气。

所以,很多想做一方事业的地方官,都不会轻易将地方财政主动上报到朝廷账上的。

但是问题是,你不报上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很抱歉,大明是有王法的,赋税收上来,地方分几成,怎么截留,都是有成例了,对于周忱这样专家来说。

不用派人去查,单单看朝廷这里的账册,就能将地方府库有多少钱,就算出来,即便是地方上有大工程,他们也是要向朝廷报备的。

每一省的结余多少,朱祁镇是雾里看花,知道有这么一笔钱,具体多少,却不大清楚。但是周忱却如掌观文。

他敢将近三百万两的负担,转嫁给地方,绝对是有准备的。

朱祁镇说道:“就这样办吧,这第一批三百万两,从内承运库出。你马上安排。”

周忱说道:“是。”

朱祁镇心中暗道:“内库刚刚有一点起色,就又打回去了。”

内库的起色,却是因为少府。

刘定之经营少府,也是很卖力的,少府的营收一年超过了百万两。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是金银矿,这方面的收入就超过了五十万两。

海西的金矿。年收入六万两黄金,以黄金与白银一比六的比例,就是三十六万两白银。

朱祁镇为了支持海西战事,将这一块的收入,大部分拨给了海西都司。支撑海西都司经营屯田。

但是下面的人也会一点表示都没有。

每年最少有一万两黄金进入内库之中,也就是六万两白银了。

剩下的却是内库的产业营收了,注意是煤铁,一年二三十万两的进项。

其实如果单单遵化铁厂收益就不少,但问题是少府也要承担一些义务的,比如御马监兵马的武器换装,京营兵马的武器换装。

这些武器拔给下面,是不可能向军队收钱的。

真要将这兵器折价,几百万两收入还是有的。

遵化铁厂的收益,还是对外卖铁卖农具的收入,即便如此也有十几万两之多。

而且刘定之清理好京城附近的矿场之后,根是准备从下面两地下手,一个就是景德镇官窑,另外就是江南的织造。

毕竟刘定之还是混过海贸的。

他发现大明出海的大宗货物之中,盐虽然成为其中一种,但是与瓷器,丝绸,茶叶都传统的商品比,还是差了一筹。

而江南各地的织造,与景德镇的官窑瓷器,都被拔给了少府管理。

刘定之其中不有所作为。

之前不直接管理,却是刘定之知道轻重缓急,矿场之事因为叶留宗的事情,是最重要,不可耽搁。而武器打造,因为关系到战事,不可拖延,至于,江南织造与景德镇瓷器,这单纯赚钱的事情,反而不重要了。

因为刘定之出色经营,朱祁镇内承运库,从一直徘徊在一千万两上下,直接攀升到了一千二百多万两。

而以周忱的意思,剩下的几百万两,户部恐怕也不会全拿出来。朱祁镇的内库之中还是要清空一大笔钱的。

朱祁镇送走了周忱,让周忱去准备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