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遇事不拖  大明正统1442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海运的一种补充,那么四百万石的运输量,降低到一百万石,甚至几十万石,仅仅是保持运输能力,在海运出了什么事情,中断运输之后,可以在短时间恢复到每年四百万石粮食的运输量。就可以了。

剩下运输量都可以让给民间。

到时候单单征收河关税,就未必比海关赋税差上多少。

毕竟就整个大明的经济来说,此事的大明还是明显的内需型的,大部分产出都是大明自己消耗的。

当然了,这也是建立起对底层收税的小吏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行。

否则能征收上来的税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只要能运河的产出能弥补运河的维护费用,朱祁镇就不会想废除运河,将来有一天,运河成为一个赔钱的买卖,再废除也不迟。

朱祁镇说道:“准,内阁立即传令给福建总督朱英,让其手下海运总兵官王祯好生准备。让江南筹备好粮食,今年漕运粮食全部转为海运。”

“是。”曹鼐说道。

随即,朱祁镇又吩咐了几句关于赈灾的事情,派出都察院御史,巡视灾情。

这一次,河南省卫辉府,直隶省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兖州府,济南府,都受灾不轻,自然要派人遣视。

这大大小小的事情,足够内阁忙上好几天了。

朱祁镇打发内阁与阮安离开,却将周忱留下来了。

朱祁镇说道:“刚刚你欲言又止,此刻可以说了。”

周忱说道:“陛下,非臣推托,实在是而今朝廷的钱粮不够,陛下亲政以来,大事不断,有数次麓川之征,河北水利,东南民乱,整修九边城墙,修建海西镇,而今又要修黄河新河道,即便户部有金山银山,也不能这样花啊。”

“而且陛下还一心要与瓦剌交战,这都是需要钱的。这样的情况下,臣就是八手八臂,也填不平这无底洞。”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卿辛苦了,而今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朕想要的。”

周忱也知道,虽然爱哭的孩子有糖吃,但也要分寸,说多了也让人厌烦。周忱叹息一声,说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就是拼了这一条老命,也要给陛下凑足钱粮,只是请陛下在决定的时候,能想一想户部难处。”

朱祁镇说道:“请卿估算一下,黄河新河道需要多少银子。”

周忱说道:“陛下,臣估算,从决口处到入海,大抵有一千三百余里。河堤要两面都修建,所以修建两千六百余里的河堤。更不要说陛下要束水攻沙之策了。”

“臣也是知道束水攻沙之策,他功效如何,臣不去说,臣只说一点,就是费钱。”周忱说道。

朱祁镇也知道,寻常河堤,不过是一道而已,但是束水攻沙的话,最少要三道,虽然这三道河堤,并不需要都修建的一样坚固,但是在成本之上,也要比寻常河堤高上一倍不少。

周忱一时间口如连珠,让朱祁镇从他口中听出了算盘的声音。

周忱说道:“一里河堤,各式造价也是不同的,如果仅仅是夯土,大抵五百两就够了,但是如果如河北大清河河段要求,臣估计在三千两上下。毕竟多用铁石,这石头的价格与铁价,也都不便宜。”

朱祁镇听了,也明白周忱算是猜透了朱祁镇的心思。

很多事情上,是可以偷工减料的,同样大堤,五百两能建,一千两也能建,一万两也能建,比如三角淀东边那一段河堤,每里造价也不便宜,说不定能达到万两。毕竟光铁都不知道用了多少万斤。

一斤两钱银子。大批量采购,甚至铁价还会上扬。

朱祁镇对黄河决口这一件事情,内心之中已经惭愧之极,又怎么会在这上面省钱。定然是宁肯多讨一些钱,求长治久安。

周忱说道:“而今修建河堤也不仅仅是河堤,比如在张秋镇这边,就要修闸门。已经各种各种杂七杂八费用,摊牌进河工之中,臣暂且定下一里五千两,也就是一千三百万两之多。”

“而且用的很急,明年桃花汛之前如果不能修好,估计又是一场祸事。”

“只是朝廷太仓银库之中,也不过这个数目,即便分数次支取,也有些挪不开啊。以陛下之意,每年各部门开支都已经定下来的,到月了,各部分都会到户部领钱的,太仓银库之中的银子,虽然还存在银库之中,但是大多都是有主的了。”

“所以.......”

朱祁镇说道:“不用说了,你单单说,这个工程,朝廷要支出多少钱。朕的内库之中,又要出多少钱?”

周忱说道:“不用太多,直隶,山东,河南府库之中都是有钱的,三省加起来,大概有二百多万两,而且运河上还有不少原本要运到北京的粮食,此刻都可以让山东方面支用。所以,臣以为要分三次,拨出三百万两就足够了。”

这就是朱祁镇离不开周忱的原因。

周忱心中一笔账目,算得清清楚楚的。

就算是朱祁镇,也不知道山东,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