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太皇太后病危  大明正统1442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兴了。

一来,朱祁镇毕竟是她的长子长孙,是嫡脉。朱祁镇看到了太皇太后对襄王的爱护,但是太皇太后对宣宗皇帝这一脉,就不爱护的吗?

只是朱祁镇下意思忽略而已。

二来,也是这个皇子带来的政治意义。

任何一个皇帝,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之下,皇位都是不够稳定的,有儿子的皇帝,与没有儿子的皇帝。直接表现在很多事情上了。

朱祁镇有儿子,也就说明,即便朱祁镇英年早逝,朱祁镇所敲定下来的政策,也不会轻易被改变。

但是如果没有儿子,所有政治成果存续,就很不说了。

特别是在宣宗一脉人丁单薄的情况之下,这个孩子的意义就更重大了,很多政治隐患,都因为有这个孩子的存在,而消弭掉了。

太皇太后立即吩咐左右,让皇后回坤宁宫,安心养胎。

太皇太后的心劲虽然提起来了,但是人的衰老,却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此太皇太后的病情稍有起色,虽然又变得沉重起来。

太医院似乎都要搬到慈宁宫办公了。即便如此,太皇太后的病情,依然在生死之间挣扎。

朱祁镇甚至因太皇太后之病,取消了正统九年所有的庆祝活动。一心一意的照顾太皇太后的。

同时朱祁镇也没有忘记,快马加鞭,写信给襄王。让他回来。

朱祁镇之所以写信,却是因为南疆的情况,朱祁镇并不了解。担心贸然召襄王回京,出了,乱子怎么办?所以就给了襄王自己选择的权利。

只是当信传到襄王手中的时候,已经是正统十年春天了。

而从去年秋天出兵,方瑛统领大军出麓川,向孟养出发。

南疆的冬天并不能让大军停止脚步,甚至有意帮助了大军。原因很简单,南疆的冬天,比北方的春天还暖和。

这种天气很适合来北来的明军。

不过,总体来说,大军行进并不算快。

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各方土司的扯皮。

这一次方瑛,王骥和孟瑛动用了云南十个卫所,十万多人,再加上征召的民夫,再加上原来的南方卫所兵,号称二十五万大军。

但是这二十五万大军,多半主要放在从麓川到孟养的道路修建了。

朝廷也有意,将大明的驿道延伸到了孟养。同时也借助朝廷的力量,将他的实力延伸到孟养去。

扩大大明版图。

如此一来,二十五万大军虽然很多,但是放在这数百里道路上,就有一点捉襟肘见了。

思机发根本不与大明正面交锋,而是步步后退袭击粮道。

但是思机发学乖了。

如此一来,方瑛只能多倚重土司了,毕竟派大明正规军进入,深山老林之中追击这里的土著。

想想就知道是伤亡很大的事情。

而因为朱祁镇册封襄王于麓川,让很多土司对大明起了担心。故而方瑛,王骥与这些土司的沟通并不顺利。

第二个方面,就是地理原因的了。

麓川已经是汉人军队来到的最远之处了,孟养更是大军从来没有来到的地方。

这种连大军行进的道路,几乎是硬生生从山中劈出来的地方,方瑛有多大的心,敢迅速挺进,一旦被诱敌深入。一场大败之后,就不好收拾了。

要知道,方瑛带来的十万军队,看起来不多,但依旧是大明在云南地区能够聚集的最多战兵了。

一旦失败,云南只能放弃很多地方,固守核心地带了。

这个责任方瑛是承担不起的。

故而他宁可慢一点。

只是即便如此,也出现了一件事情,动摇了方瑛之心。

只是碍于襄王一直不同意而已。

而就在这个时候,襄王接到了朱祁镇的信之后,一时间瘫坐在地面之上了,久久回不过神来。

襄王被称为襄王,虽然也有作伪之处,但是并非全部如此,最少襄王对太皇太后这一分孝心,却是真的。

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襄王心中不是没有准备,但是此刻真正接到这个消息,却也如惊天霹雳一般。

打乱了襄王所有的心思。一时间他有一种放下所有,立即回京之意。但是理智告诉他不能。

朱祁镇给他任务很简单,是镇守云贵,只要云贵不生乱就行了。

方瑛和王骥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梳理了云贵地方与土司。对内虽然革除弊政之心,但是对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攻击欲望。

如果不是襄王一直向他施加压力。这一次南征,很可能放在明年,或者是后年。

所以,襄王更是知道,这个机会,有多么难得。也知道他在这里投入了多少本钱,与政治资源。

想要有下一次,基本上不可能了。

但是遇见太皇太后病重这样的事情,襄王不得不做出了选择。

襄王长叹一声,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