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客房,一家人半躺在床上卸去下午的疲惫,静静等待夜色的到来。我趁着这会儿时间,把身上褪去的衣物拿去清洗,这是我在旅途中每日的必修课。一旁的儿子抱着被褥倒头就睡,看来他当真是累了,毕竟我们每一步的距离都需要他迈出两次小腿。
我时常望向窗外,生怕有雨滴落下耽误我们的夜市行程。好在天空十分捧场,一直到傍晚时分都将乌云紧紧绷住,没有让它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唤醒沉睡的玉米,重新收拾好仪容后,前往赶摆夜市寻找欢乐。
昨日来过一次的经历让我对路线驾轻就熟,一家人选了一条距离最近的通道抵达夜市。天色尚未完全暗下,夜市里的摊贩们就已经忙碌起来,或是不紧不慢地着手准备原材料,或是热火朝天地往摊位上摆放商品。谁都看得出来,他们为应付即将到来的热闹卯足了力气与劲头。
好景不长,还没在夜市里走出几步,大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经验丰富的摊贩对此早有准备,麻利地拿出藏在桌底的雨布盖在台面上,再用绳索把布角捆束在桌腿上,任凭风雨再大也淋不坏桌上的商品与材料。不过几个须臾之间,一切就已安排妥当,他们抬起双手抱着头开始寻找雨中的安身之处。我把玉米抱在怀中,同白菜站在一座街亭下避雨,与夜市里的人们一样内心祈祷着这场暴雨赶快离去。
雨滴落在早已被冲刷干净的红砖上冒起小泡,路面排水的速度远远不如大雨落下的快,惹得路边的暗渠里一个劲地发出哗哗的水流声。不远处一排带着院子的傣族建筑里传来阵阵欢快的山歌,透过稀疏的树影循声望去,那里是几家环境清幽的餐厅,正有不少人坐在宽敞的厅堂里用餐。大雨丝毫未影响他们的兴致,我们此刻却只能呆站在原地焦急地等待,强烈的落差让心中不是滋味。站了半晌,眼前的大雨看不出一丝有停下来的打算,我们果断放弃继续等待,一路冒雨小跑到距离最近的一家傣族餐厅。
从铁门穿过低矮的红砖墙,首先便能看见院子里种植的一株榕树。榕树个头尚小,但却枝叶繁茂,让整间院子看起来清爽许多。进入厅堂,靠近窗户的座位已被雨水打湿,我们只好找了中央处的一张小圆桌坐下。一位傣族装扮的女服务员送来菜单,上面写着些十分陌生的菜品。我懒于犯难便直接选了一个三人套餐,反正看起来都不是寻常口味。
从厨房端上来的傣族菜品均由是竹编的盘子盛装,若是肉类便会在盘中垫上片芭蕉叶。除了我们所用的小碗,整张桌面上看不见任何陶瓷餐具,这样的体验还是头一遭。不寻常的食材搭配上不寻常的烹调方式,自然让一家人体验到了一餐口味特别的傣餐,尤其是那盘生食的带刺野菜,只需轻轻含下一片叶子便能令人瞬间精神百倍。
席间,几位盛装打扮的服务员抱着手鼓和吉他来到桌前为我们表演傣族山歌,这是餐厅给每桌食客都会送上的额外服务。民歌的旋律很是悠扬,几位演员的唱功也极为了得,只是让我一时间手足无措起来,不知是该放下筷子专心观看表演,还是一边进食一边投以赞许的目光。阅历尚浅的玉米自是没见过如此阵仗,被惊得握着手中的勺子呆看了许久。
用完晚饭走出餐厅时,大雨早已停下,夜市恢复了原来热闹的样子。我们加入到广场上的人群中,在灯火通明的摊位间穿梭起来。白菜本欲打算在此为家中长辈挑选一串质地不错的珍珠项链,辗转了大半个赶摆夜市,却一直未寻到令她满意的。
夜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广场中央的几座舞台也响起了音乐声。一家三口来到舞台下方就坐,向服务员要了一打啤酒打算小酌几杯。舞台上,悦耳的流行音乐与动人的傣族舞蹈轮番上演,还有位一身白衣的主持人妙趣横生地为我们介绍西双版纳的人文风俗。澜沧江畔的晚风吹来,引得杯中啤酒的气泡不断涌上来消散,眼前的一切都将是以后值得回味的时光。唯一的不足便是洗手间距离太远,我们也因此无法在这里久坐,没准这就是酒吧翻台速度极快的秘诀吧。
来到景洪的第三天,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玉米迎来了他的三岁生日。这是他首次漂泊在异乡度过生辰,我与白菜打算给他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一大早,我们驾车前往六十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这里又名勐仑植物园,是西双版纳最出名的一座景区,也是其境内唯一一个5A级风景区。南班河把植物园环绕成一个葫芦状,因此这里又叫葫芦岛,被中间处的河道分为东区和西区。其中,东区是原生的热带雨林景观,内部人造设施较少,还伴有遭遇蛇虫鼠蚁的风险,并不适合亲子观光。我们主要参观的西区,则被细致地划分为许多小园区,是个带着孩子科普游玩的好去处。
西区占地很大,搭乘景区观光车游玩算是不错的选择。跟随车辆,一家人来到的第一站是水生植物园,这里最出名的便是一池叶大如盆的王莲。这种原产于南美地区的莲花,叶片直径可达数米,是世界上水生植物里最大的一种。圆形的叶片表面光滑,边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