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援助,总投资一亿元。
一亿元,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可见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厂子年产一千二百万只电子管,是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除此之外,二仙桥还建起了规模庞大的首都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首都有线电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
五六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制定科技发展十二年规划,将电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华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了培养电子工业人才,教育部集中全国五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在首都大学设立半导体专业。
五八年,沪市组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沪市元件五厂、沪市电子管厂、沪市无线电十四厂等企业。使沪市和首都,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南北两大基地。
六零年,国家科学院成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组建冀北半导体研究所,进行工业技术攻关。
六二年,由中科院半导体所,组建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
六三年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全国电子工业。
六六年,国家电子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首都二仙桥电子工业区基本成型。电子工业开始与纺织、印染、钢铁等行业结合,实现自动化生产。
六八年,首都组建国营东光电子厂,沪市组建无线电十九厂,至七零年建成投产,形成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霸”。其中首都878厂主要生产电路、钟表电路及转换电路。沪市无线电19厂,主要生产、数字集成电路,是国家最早生产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的专业工厂。
七七年,四机部投资三百万元,建设集成电路洁净车间,到八十代年可以生产509种集成电路。
七二年,漂亮国总统访问后,开始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
由于集成电路产品利润丰厚,全国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厂建成投产。包括四机部下属的749厂、871厂、878厂、4433厂和4435厂等。各省市另外投资建设了大批电子企业。
七三年,国家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由首都大学、首都有线电厂等单位协助研制成功。
七五年,首都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设计出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硅栅、铝栅1动态随机存储器,它比漂亮国英特尔公司研制的1103要晚五年,但是比南棒国、湾湾要早四五年。那时南棒国和湾湾根本就没有电子工业科研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延续发展路线和势头,国家在电脑和集成电路产业应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与漂亮国齐头并进,甚至赶超对方。
可是这一切都在**十年代戛然而止。
改革开放后,国家飞速发展经济,需要钱的地方急剧增加,七九年全国在建的大中型项目有一千一百多个,财政赤字达到一百七十亿元。八零年又新增了一千一百多项,财政赤字二百多亿元。
如果上述项目全部建成,还需要投资一千三百亿元。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八零年开始增发七十多亿元钞票。
到八五年,市场上货币流通已经暴增至八百多亿元。连年狂印钞票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许多物价都至少翻番,烟酒副食等消费品价格更是翻了几倍。
为扭转财政亏空局面,国家又盲目实行“拨改贷”政策。
以往国有企业从政府财政获得拨款,作为工厂流动资金或技术改造经费。企业盈利后将利润上缴国家财政。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拨改贷将政府财政拨款,改为企业向银行贷款,还要支付高额利息。
而另一头,企业的利润照样要上交财政。这样政府不仅不投一分钱,反而像从前一样,抽走企业的大部分收入,导致国有企业迅速陷入亏损困境。
正是由于“拨改贷”,使得国家电子工业遭到致命打击。企业只顾引进外国设备,以尽快投产盈利,缺少科研资金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六七十年代,国家科研投入占的百分之二点三,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相当。
到八十年代,正是电子产业兴起的关键时期,西方国家和岛国、南棒国以及湾湾纷纷加大对电子产业的科研投入。而国家却在大规模压缩科研经费投入。
八五年年以后,由于“拨改贷”造成的困境,使国家企业基本无力进行研发,科研经费占比值骤然降到百分之零点六以下。国家电子工业彻底垮掉。
举几个例子,国家八二年组建电子工业部,主管全国电子工业。该部门继承了组建的两千五百多家科研院所和电子工厂,下属职工总数达一百多万人,主要研制通信、雷达、电视、计算机、无线电、元器件等设备。产业结构完备程度,仅有漂亮国和毛熊国可以相比。
光是电子工业部下辖的专业电子研究所就有上百家。然而到八五年后,由于全面停止对电子工业投资,各电子企业要自己去市场找资源。于是电子工业的技术升级全面停止,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迅速拉大。直至被加大电子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