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92章 无聊的冷知识:谷水,穿行在历史深处的河流  影视世界的圣骑士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今天的地名不同,古代的谷水是一条河。这条河与洛阳城的历史密不可分。东周时“谷、洛斗”,差点儿淹没王宫;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是它的一部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从西苑引“谷、洛水”为源头的……历史上的谷水,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已经是最后一页了

谷水流经的古秦赵会盟台(资料图片)

1谷水,曾经的名字叫榖水

我对谷水的兴趣由来已久。

这个谷水,不是洛阳人熟知的那个热闹村庄,而是沉寂在历史深处的一条河流。

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青史留名”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特意请教了徐金星先生。他一听就笑了,说:“这个问题,历史上那么多人都弄不明白,现在你想把它讲清楚,有难度。”

尽管如此,作为洛阳隋唐大运河研究会的会长,他还是详尽地为我讲述了谷水的“前世今生”。原来,谷水不仅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源头之一,还对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等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涧水融为一体。

大凡河流,总能找到源头。在查阅《水经注》等古籍时,我发现几乎从源头开始,谷水和涧水就“纠缠不清”了。当然,那时候的谷水,还被称为榖(gǔ)水、穀(gǔ)水等,谷水是后来的简化写法。

榖和穀字形相近,极易混淆,不过意思相差很大。

榖的部首从“木”,是一种乔木,又称楮(chǔ),即构树,树皮可以造纸。《山海经》中称,榖山因“其上多榖”而得名,爽水出自此山,“而北流注于榖水”。

穀的部首从“禾”,是谷的繁体字,一般指山谷、五谷等。

古人抄书,一笔不慎,就可能将榖和穀混为一谈。因此,作为谷水的古称,榖水和穀水都较常见。谷水流经的地方,有以水命名的谷州、谷城等,其古称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有学者对照《山海经》等古籍,认为谷水的古称应为榖水,榖的部首从“木”。在北宋刻印的《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书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当时“移军青城宫,壁垒未立”。王世充率众二万,“凭故马坊垣堑,临榖水以拒唐兵”。

如今,人们习惯了说谷水,对它的古称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对一条河流来说,古称往往与其源头有关。

2谷水的源头在渑池

谷水发源于渑池。渑池是地名,西汉置县,古称黾池,又称彭池。它曾为“雒都边邑”,今属三门峡市。

据《水经注》等记载,谷水的具体发源地,在渑池西南马头山的谷阳谷。按《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说法,谷阳谷又称谷阳山,在永宁(即洛宁)西北27.5公里处。

谷水从西南向东北流出渑池,流经城中的秦赵会盟处。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蔺相如不畏强权,在这里与秦王针锋相对,上演了他人生中极辉煌的一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秦昭襄王时,秦国曾三次发兵攻赵,赵国虽然失利,却不甘屈服。为征服赵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促进两国友好相处,双方可在渑池会盟。

明知其中有诈,蔺相如还是陪着赵王来了。果然,双方宴饮时,秦王逼赵王鼓瑟助兴,并令秦国史官记入史册,以羞辱赵王。蔺相如见状挺身而出,强请秦王击缶,也命赵国史官记入史册。

秦国见讨不到便宜,又让赵国割让15座城池给秦王祝寿。蔺相如毫不退缩,也让秦国割让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双方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只得与赵王修好,双方会盟高台。

秦赵会盟对双方都有好处,因此,此处又被世人称为俱利城。《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

谷水出渑池,经新安至洛阳城,东流注于洛河,全长100公里左右。当然,这只是后人估算的长度。

北宋时,司马光从渑池到洛阳,曾顺着谷水河道走了百余里,一路上风光无限。快到洛阳城时,大概有些累了,也可能留恋美景,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自渑于洛循谷水行百余里》:

已烦谷水远相送,更得嵩峰遥见迎。

水碧峰青看未足,却愁前到洛阳城。

司马光是历史学家,不知在他心中,是否分得清谷水和涧水?反正在他之前,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3难分彼此的谷水和涧水

谷水出渑池后,向东北流经东崤。这里地势绝险,曾为古战场。

谷水再东流,有北溪汇入。北溪出自广阳山,又称渑池山,在渑池东北10公里处。《水经注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