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条十分著名的军事准则——“守江必守淮”。通俗来说,割据长江以南、定都南京的南方政权如果想要安稳入睡,那么他们就必须防守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地区。于是,泗水入淮河的泗口(淮安)、涡水入淮河的涡口(凤阳)、淝水入淮河的寿春(寿县)、颍水入淮河的颍口就成为了南方政权抗衡北方政权南下的重镇。这一点,在南北朝时代显得尤其突出。
”鸿沟“不仅影响了楚汉争霸,在700多年后的隋唐时代也能隐约地看到它的身影。需要注意的是,鸿沟并不是一条单独的人工运河,而是一个由许多河流组成的水运网。总体来说,鸿沟水系是在古济水和古淮水之间。发源于王屋山(愚公移山)的古济水和黄河、长江、淮河在古代被称为“四渎”。何为渎?就是有自己的河道,不受其他河流干扰,可以独流入海的河流。有一点很令人不解,济水和黄河在今荥阳—开封地区是有交集的。为何济水可以不受黄河的干扰呢?要知道,素有“地上悬河”之称的黄河最擅长的就是改道,强夺其他河流的河道。如今的淮河没有单独入海口的原因还是因为黄河多年的侵袭。后来,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考证后,提出观点:济水是黄河的一条支津。(注:支津与支流不同,支津是从黄河分流出来的再流入大海,支流是流入黄河的河流)巧合的是,济水从黄河南岸分流的地方与黄河北岸入流的地点几乎吻合。
实际上,从黄河分出的济水具有黄河的一切的特征:含沙量很大。但是当济水流过一个名为荥泽的湖泊的时候却显得十分清澈。其原因就是济水的泥沙在荥泽经过了沉淀,但是依照黄河能填海造陆的含沙量,显然可以轻松地淤平荥泽。于是,大约在东汉末年时,荥泽便被黄河淤平。当济水流出荥泽继续东流后,济水又找到了一个沉淀泥沙的湖泊,一个和荥泽一样被称为上古九泽之一的大野泽。当然,大野泽最终的命运和荥泽一样。公元1334年黄河再次泛滥后,大野泽基本被淤平。至于梁山泊,还是因为大野泽被泥沙淤积后,南下的黄河水无处可去,只能在地势低洼的梁山附近汇集,形成了所谓的“八百里梁山泊”。言归正传,大野泽的范围十分广袤,大约在今梁山、郓城、巨野、嘉祥、汶上、寿张、菏泽、定陶诸县间。需要说明的是,济水在到达大野泽之前,又自然地分为了两条河流——南济水、北济水。如下图:
南济水和北济水最终流入的终点是大野泽。但南济水和北济水流入大野泽之前还分别分出了两条河流——荷水和濮水。说起荷水,颇为重点。这一点,要在下面谈夫差开挖刊沟的时候具体写道。濮水也很著名,不过它的成名原因还是因为卫国的都城——濮阳。南济水和北济水流入大野泽后不再分流,只有一条河道东流,经如今的东平湖奔流入海。
魏国迁都大梁后,很快便开展了水利工程。根据西门豹时代“漳水灌邺”的经验,魏国很快将鸿沟开挖的初具规模。简而言之,鸿沟主要是将济水(南济水)和淮河之间的汝水、颍水、泗水开凿疏通,形成可以你来我往的水上网络。可以想象,在济水和淮水之间的大平原上本来就分布着相当多的水道,这无疑会给鸿沟的开挖带来便利。
魏国自失去河东的控制权后,迫切需要开辟新的产粮地,而黄淮平原正好满足。同时,经过鸿沟系统灌溉后,黄淮地区的农作物的产量必定会明显地提高。诚如《战国策.魏策》记载的战国末期纵横家苏秦说魏王之语,“魏国庐舍众多,农业经营普遍,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另外,通畅的水运不仅滋养了繁荣的农业,对商业的发展也很有帮助。位于南济水支流荷水附近的陶邑(定陶)便是发达的水运系统催生的经济大都会。著名的财神范蠡也正是看到了陶邑的地理优势,在此从事商业而富甲一方。另外,读《史记》随处可见,战国后期,魏、秦、齐三国经常为争夺“天下之中”的陶邑而打的不可开交。为此,秦国还响应燕国乐毅的号召,与韩、赵、燕、楚诸国一同伐齐。作为报酬,秦人遂将陶邑据为已有,并将其封给丞相魏冉作为封邑。除了陶地之外,有名的经济都会还有卫地濮阳(帝丘)。作为秦代东郡的治所,利用濮水沟通济水的便利条件发展商业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魏国人开挖鸿沟奠定基础的并不是黄淮平原之间存在的自然河流,而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吴王夫差。
吴人兴起于三江五湖之地,长于舟楫而擅水战。公元前494年吴国征服越国,遂为东南之雄。公元前486年秋,吴王夫差“城邗(扬州),以为北都。”其目的很简单,北上淮泗与齐晋争霸。城邗即是疏通邗沟,使长江和淮河联通。《水经注》记载,“吴王夫差将伐齐,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倔深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水经注》中所说的广陵城即是今扬州,因该城四周遍布丘陵,故而被称之为“广陵”。射阳湖在今江苏淮安县境,范围大约在宝应、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