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新中国人民对东北最早的印象。
在八百年前的东北又是什么情况?那就可想而知了。
东北大米在魏晋时期即已风靡没错。
但是本身都是关外,人烟稀少,又有几个人种水稻?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白花花的大米饭那都是贵族或者富贵人家才能享受的。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呼:雅米。
所以确实如小个子兵说的,平常人哪里吃的到。
有人可能觉得不至于,南方人不都种大米吗?
这就不仅要说地域,民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文明差异。
什么是文明差异?
我们都知道华夏中原是农耕文明,与之对立的一直是北方游牧文明。
这种对立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似乎从华夏文明建立就存在了。
戎狄、北胡、匈奴、鲜卑、羯、氐、突厥、蒙古等等。
数千年下来,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其他文明,只感觉不是种地的就是北方养马的。
但其实还有一个文明,叫渔猎文明。
提几个大家就有印象了。
与炎皇二帝逐鹿中原的争夺华夏冠名权的蚩尤部落就是渔猎为主。
耳熟能详的女真族。
只不过这个文明在华夏的领土上只能在农耕和游牧之间生存。
最后还被融和了。
东北的渔猎倾向于游牧。
而南方的渔猎也开荒种地。
这有点类似王老吉和加多宝打仗,和其正焉了。
但是文明的融和是缓慢的,唯有战争才能加速。
先秦时期之所以南方被称为南蛮,就是因为许多人他并不懂农耕。
懂了农耕的就拼命为自己正名,我不是蛮人。
到了南宋南方已经基本汉化成形,而且因为南方气候温和,更适宜农作物生长。
南方人口基数开始猛烈增长。
这才是为什么南方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全面超越北方。
不是因为衣冠南渡。
而是因为衣冠南渡带来的农耕文明。
因为粮食,因为大米。
因为农耕文明全面替代了南方渔猎。
渔猎成了副业。
华夏从炎皇及秦皇汉武开疆扩土,他们做的不只是土地的扩张。
最重要的是洒出去了文明的火种。
大米出现在军营,这不是很正常嘛?
吃不惯大米?
吃不惯你就不吃了?
赵构火气也大了,再没想刚刚不知纸作盔甲的无知,要谨慎。
想想二万五千里长征。
革命老前辈没有菜都没关系,就想吃顿饱饱的,白花花的大米饭。
你们倒好,还嫌弃?
“吃不惯你们就不吃了?你们有没有点良心?你们是抗金将士这没错,但是你们也要知道,我们得到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后方老百姓省下来的口粮。”
赵构爆吼道:“你们是来当兵?还是来当少爷?”
高个子兵道:“皇上,不是这个意思,您理解错了。”
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你讲,朕听听,你能讲出什么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