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死谍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25年夏,长春。

黑板上写满融合了加减乘除的一条长长的算式。教室里坐满了十来岁的男生,都正襟危坐,紧张地盯着黑板,口中默念,心算着。一排校方人士和几个日军军官站在最后排,面色严肃。教室里寂静无声,气氛紧张。

“49752”……一个童声响起。明远嚯地站起身,向着黑板大声喊出答案。其他孩子们都一下子停下了计算,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又齐刷刷地回过头,询问地看向校长。

明远背后,校长和一名日军军官对视了一眼,什么都没说,低头记录起什么。

其他孩子们见状,又都齐刷刷继续开始绞尽脑汁地心算。毕竟,校长没说明远的答案就是正确的,那就还有机会。

明远则面无表情,安静地坐下了。其实,他根本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答案。

一小时后,操场上,有几条排列整齐的队列,几十个男生同时在快速做俯卧撑,但现场却异常安静。

明远也默默地做着,速率却明显比其他孩子快。他的眼神平静而坚毅,低视着地面,你看不出他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要赢!

稍远处,校长和军官看了眼明远,又低头记录起来。

放学了。校门口照例围着那群家里非富即贵的学生,明远走近校门,看到他们时,稍稍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目不斜视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一次和往常不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再没有冷嘲热讽,而是默默地看着明远昂头从自己面前走过。

明远感受到了他们态度的变化。

这是一所日本人开设的学校。日俄战争日军大获全胜之后,日本人就获得了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地位,特别是在像长春这样的中东铁路枢纽城市,日本驻军作为幕后实际支持者,设立了多所学校。这样的学校虽然需要教授日语等课程,但因为在教学条件上远超中国学校,因此让长春很多富裕家庭趋之若鹜。或许,那些父母们觉得把孩子送进了这里,就离世界先进文明和教育理念更近了一些吧,这和后世父母们的想法并无不同。所以,这样的学校里除了日本学生,还有不少中国学生。

但明远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偏要把自己也送进这所学校,毕竟他们的家庭根本和这样的学校属于两个世界。父亲只是一个每天给报馆写写文章的小文人,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这所学校的学费,但他硬是把明远送了进来。可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明远作为一个寒酸的异类,在学校里也饱受白眼。

其实,让明远第一次对父亲产生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还不是进了这所学校的事,而是更早。

那天,懵懵懂懂的他从邻居大人们口中得知,父亲从一间意外着火的居酒屋里拼死救出了一个日本人,甚至还因为这件事上了日本报纸。幼年的明远当时以为自己的爸爸是个英雄了,但哪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窃窃私语中表示着对父亲的不齿。

再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救的人是满铁一个臭名昭著的官员,这个官员一直推动着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掠夺。更重要的是,当日居酒屋的大火中,这个日本人醉得人事不省,路过的父亲却第一个把他扛了出来,而另两个中国人,则因未能及时获救而被活活烧死。

父亲因为这件事得以进入一家日本人控制的报馆谋生,他马上摇身一变,开始写些鼓吹中日亲善和依靠日本对抗苏俄的文章了,似乎和自己以前长于艳情小说的文笔从此一刀两断。

父亲慢慢成了小有名气的亲日文人,家里眼看着也开始能吃饱饭了,甚至,明远能进入这所学校,也是因为父亲和日本人的关系。

当然,明远绝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日本人把父亲视为朋友,他有一次曾亲眼见到喝醉了的日本上司扇了父亲一记耳光,而父亲却继续赔着笑脸,甚至随后还要帮那个日本人处理呕吐物……

这一幕,让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几近崩塌。

当然,也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明远的天赋和他对学习的心无旁骛,让他具有了唯一一项对抗冷遇和白眼的武器——成绩。再加上从小就要帮父母干体力活帮补家用,明远的身体素质远非那些养尊处优的同学们可比,这让那些看不起他的家伙最多也就是敢动动嘴皮子嘲讽嘲讽他寒酸的午饭和廉价的文具,却不敢真的惹恼了他。

不过今天,事情又有了变化,那帮孩子连动动嘴都不敢了。因为今天对全校中国籍学生的选拔堪称这所学校历年来阵仗最大的一次盛事,连日本驻军的军官都来了,而且听说全长春的日本学校都同步举行了选拔,至于优胜者,传说将获得日本政府的高额奖学金。这些消息让这些从小就接受着家庭给予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孩子们,敏感地意识到,今天的选拔赛第一名,也就是明远,以后或许会不再是那个小职员的儿子了,这个推测让他们明智地改变了对明远的态度。

但对于明远来说,这次的获胜只有一个意义:如果能获得奖学金,父亲就不用再那么日日卑躬屈膝、点头哈腰,只为辛苦养家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