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后续  战国之东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且齐国还没有同时对付齐楚两国的实力。于是,齐国调整战略,转攻为守,一边巩固新地,一边封锁秦国,一边派出大量秦国急缺的士人入秦,以针对秦国的缺陷,从内部瓦解秦国。

于是,齐国在河水东岸修筑长城以及关邑,并重兵守卫洛邑,以防备秦国。

而楚国闻齐国拒绝了秦国的请求,后又听说齐国的在河东的进展极为顺利,便加强了对邓城叶城的攻势。

但,秦军重兵防御汉北,楚军强攻数月不克。

齐王冀三十年十月,楚国屡战不克后,遣使向齐国求助,希望齐军能继续进兵,渡河攻打郡,或者出兵攻打函谷关,以吸引秦军回援。

但齐国以齐军连年征战,急需修整为由,拒绝了楚国的求援。

齐王冀三十一年初,楚军强攻汉北不克,收兵回国。

齐王冀三十一冬,楚国再次遣使去齐,欲连齐伐秦,又遭到齐国的拒绝。

楚国怒之,独自出兵攻秦汉北,不胜而还。

齐王冀三十三年,楚国再次遣使去齐,欲连齐伐秦,再次被齐国拒绝。

楚国见此,怨之,再次独自出兵伐秦。

秦国见齐楚闹矛盾,又见楚军杀来,出,击之,破楚军。

接着,秦国乘胜追击,一路出函谷关攻韩地,一路渡汉水攻襄阳,以牵制楚军。

果然,秦军包围襄阳,楚国的注意力立即被襄阳吸引了。

另一边,伐韩秦军连战连捷,迅速东进。

而楚国见秦军东进速度快捷,立即派人向齐国求援。

就在秦军杀到焦、渑池之间的时候,镇守洛邑的齐将廉颇奉命率军出战。

廉颇率二十万齐楚联军与秦将王凌战于宜阳,厮杀两月余,双方皆损失不轻,最终王凌率军退回函谷关。

秦国见齐楚再次联合,便从楚国退兵。

随着秦国退兵,天下再次平静下来。

同年,秦王稷崩,秦王柱继位。

同年秦王柱崩,秦王柱最年长的儿子秦王歆继位。

其后,齐国实力强大,没有对秦楚动手,秦国以齐楚联合,加新王继位,身体不佳,国中不安,亦没有对齐楚动手,而楚国之前数战,皆在秦国手中吃了亏,正欲恢复元气,也不再对秦国动手。

天下无事,两年过去了。

期间,齐国对燕赵之地的控制越发稳固深入,实力持续增强,而楚国的实力亦渐渐恢复。

而秦国那边,秦法严苛,贵族百姓犯罪被贬斥的人,依然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而秦国两年没有征战,国中贵族百姓皆不得赏赐,国中怨气丛生。

齐王冀三十五年,秦王歆崩,年仅十八秦王密继位。

秦王密初继位,群臣皆书请战,年轻气盛秦王密许之。

齐王冀三十五年冬,秦国兵出函谷关,攻打楚国韩地。

楚国闻之,以楚相黄歇为将,率军在宜阳抵抗秦军,并依托宜阳消磨秦军士气。

秦军围攻宜阳四月,不克,士气下跌,接着,魏无忌率军驰援宜阳,而后,秦楚在宜阳激战三月,秦军不胜而退。

楚国既击退秦军,当既乘胜攻打汉北重镇鲁阳关,但,楚军强攻鲁阳关五月,不克。

齐王冀三十六年,楚国再次兵分两路,南北夹击汉北,不胜。

齐王冀三十七年,秦国再攻宜阳,不胜。

齐王冀三十八年,已经相互厮杀八年,却劳而无功,而齐国也已经修整八年,秦楚两国,都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秦楚两国相互勾结,打算联合出兵伐齐。

齐王冀三十八年秋,秦国以秦将王龁为将率军三十万秦军攻打洛邑,楚国以将军魏无忌为将,率三十万楚军攻击齐国济阳,以将军临江君景河为将,率二十万楚军攻打淮北。

而齐国廉颇为将,率十五万齐军镇守洛邑,以庞煖为将,率十五万齐军镇守济阳,以御秦军,以蒙骜为将,率二十万齐军镇守淮北。

战初,就在洛邑济阳激战的时候,蒙骜放弃郯城南部领土,退守郯城。

三国大战一年

老将廉颇与庞煖稳如泰山,不克。

而郯城那边,蒙骜坚守郯城年余,等到楚军中封君忧心封地,担心手中将士伤亡,士气下降,人心浮动之际,出城与楚军战。

齐军两军激战半日,楚军不敌齐军,楚军大败,死伤近十余万将士,楚将景河自杀。

接着,蒙骜率齐军急追之,再次夺回下邳,并一路追击,杀到淮水北岸,控制泗水东部淮水北部所有领土。

接着,蒙骜率军十万驰援济阳,楚将魏无忌闻之,立即率军退到大梁

秦军闻楚军撤退,亦退兵回国。

秦楚联军退走后,齐国暗中联络在秦国为官的齐人,鼓动齐人游说秦王连齐伐楚,并重金行贿秦国群臣。

秦国以楚国新败,且伐齐所面对的河水长城以及洛邑皆是大城坚城,不易攻取,最重要的是,即便击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