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殊一人跪坐于书案之前,想着这几年的往事种种。终于,这几年自己的谋划要开始第一步了。说是谋划其实只是想村子里面所有人可以过的好。
这次去西域执行任务的途中,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给王殊得到了一些棉花的种子。这是从一个西域的僧人手中得到的,据他所说,这些种子是从印度那边带回来的。当然这个时代那边也不叫印度,那个僧人称呼那边叫身毒。
这是一个好东西,现在还没有在中国开始种植,这做作物很是适合西北的气候。西北苦寒要是有了棉花,可以制成棉衣,大家就有了御寒之物。
而且王殊之前也是打听了现在已经有了简单的纺机,把棉花搓成棉线,还能织成棉布。一旦棉布这种东西,被大家接受,这样就直接打开了村子的财路。
村子里面太多孤儿寡母了。成年男性,在那次长征里面战死了太多了。虽然现在村子里面稍微缓了一点元气回来,但是也不能使得整个村子的人都可以生活无忧。
棉花怎么种,种好了怎么收,收到棉花怎么纺成线,最后怎么织成布。这些东西王殊是不太明白的,只能记得一些浅显的原理:
只记得需要把去籽的棉花,先弹松,然后搓成大姆指样粗细的棉条子。把棉条子端尖上的纤维粘在木锭子尖上,然后摇转纺车。
边摇边把棉条子的纤维抽出来,高速旋转的木锭子就把棉花纤维捻绞成棉纱线了。
这些原理王殊都写在信里了,村长怎么去实验那是村长应该烦的事情了,自己现在给困在这里学习,也是帮不到村子什么大忙了。
至于纺织所需要的纺车,一开始王殊是担心现在是没有的。后来了解到,纺车这个东西,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普及使用了,自己真的是在替古人操心了。
至于棉花可以御寒,可以制作成棉被,棉衣的事情。这个事情王殊花了大时间和大笔墨,细细的写给了村长。因为一旦这个东西出现在西北,所谓的苦寒之地的西北,至少在冬天里面要少被冻死很多人。
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不是只有身体强健,适应北地气候的胡人,可以在冬天呼啸往来了。
所以王殊很重视这个事情,一个牵涉到村子的财路,一个牵涉到西北边民的活路。所以种出棉花这个事情,对于一个后世过来的人就意义不同于其他任何事情了。
一封给村长的信,就感觉自己有万语千言要说,等到写完发现已经月上中天,快到半夜了。离开村子已经三年了,三年之内没有踏进村子一步。也不知道村子最近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又添了丁口。
自己打架抢回来的草场,是不是现在也放满了牛羊。
之前和村长说的要给孩子们喝牛奶的事情,村长有没有放在心上去做。
诚伯呢,是不是又老了一点,身体可还利索。
太多太多的感情需要一个出口,但是王殊自己无情的把自己封闭在了村子外面,无情的放逐了自己。
因为未来还很长,以后还有很久,只有自己出去拼,村子以后才能过得好。
写完给村长的信,王殊又开始提笔给赵信写信。老三是自己的兄弟,王殊一直在暗中看着他。自己无法完成的气盖山河的将军梦,感觉老三在帮自己一步一步实现。
小蝌蚪说,老三在锦绣堂,升到队长了。这次谢艾他们举荐他去姑臧,这样的军队举荐,如果王殊没有推算错的话,老三是要去禁军了。
世家子弟,或者世家的举荐,一般凉王就会放他在眼前。也就是说走世家门路进军队的人凉王只会放心把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也就是只会放在自己的禁军,让他们互相监视,互相倾轧。这也是凉王这种上位者的平衡心术。
那么村子能好好的活下去,不光是打开了财路就可以了。村子需要力量,需要朝堂上的代言人。
王殊有一个东西一直憋在手上,就是在等这个机会。西北多产良马,河西大马的名号响彻中原。整个凉地最大宗的买卖其实就是战马的交易。晋帝已经退到了长江以南,整个江南没有好马,那没有好马怎么武装自己的骑兵。
西北张家一直得到大晋的认可的主要原因,其一就是战马的供应。在现在的战争中,战马的损耗最大的原因是蹄子坏了。马蹄在平时他们生存的环境里面,是磨损不大的。
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在草原,或者在沙漠以及在森林中。这些地区的地面情况不会对马蹄有过多的磨损,且适当的磨损就相当于给马剪指甲。
但是战争的环境是复杂的,战马的训练环境也是复杂的,这就导致很多的战马损耗。关于马蹄铁要想了解它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马蹄是由什么组成的。
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我们的指甲,保护马掌脆弱的部分不会被伤害,那与我们不同的是马蹄是直接与地面接触的。
在这个时代,骑兵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战斗力,它比步兵拥有更强的机动性和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