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足够的利益  大明之海外建藩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灾民太多,导致方信不得不很快开启了第二次航海殖民行动。

说起来,他本是要放弃第二次行动,或者等几个月,耕地被开发完毕之后再出发的。

但是方关的信,却让他决定冒险一搏。

方家老二不仅在信中阐明了眼下吕宋的情况,以及许家的地位状态等等,还说明了另外一件事。

当地粮食很多。

多到什么地步呢?

方关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就算是再养活二十万人,也都不是问题。

这些粮食,基本都被掌握到了许家人手中。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他们不就是经商吗,怎么还搞了这么多的粮食?

害!

勤俭节约,存钱存粮……

这八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字,完美地说明了情况。

别说是现在这种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就算是到了现代,也还有不知道多少人都在不断地存钱,存钱,存钱……

要是丢了这种传统的,大概都属于新世纪的人了,一般老一辈的,大部分都在存钱。

许家就是一个传统的中华民族家庭,他们家遇到过战乱,当然知道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不是钱财,不是金银,而是粮食。

到了荒年,你就算能拿出一大块金子来,人家也不见得卖你半斤小米儿。

他们经历过,自然就会下意识地去囤积粮食。

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嘛……

他们在养兵!

从开始一些土著袭击他们之后,许家就开始养兵了,从开始的三四百人,一直养到了今天的近千人。

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成一方天地了,谁也管不着,那些想要跑到吕宋岛这座大岛建国的人,对此都极为无奈。

可以这么说,许家以一己之力延缓了三屿建国的时间起码几十年。

稍微通晓一点知识的方信,更加不明白了。

因为他在后世貌似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许柴这个人,但是很明显的是,这个人特别特别的厉害,就算直接称王称霸估计都足够了,偏偏却没有留在历史当中。

“通假字?还是说,到后来改了一个名字?菲律…的话,好像建国就是在这几十年之间,之前一直都是以部落形势存在的,难道他们家真的很牛?”

前往三屿的路上,方信一直都很疑惑,不搞清楚的话,他是真的不敢随随便便就下定决心的。

幸好的是,第一站他来到了三山群岛,加上眼下开辟的岛屿,以及之前囤积的粮食,完全可以放八千人到两万人下去。

为了保证他们过的好,最终方信决定放八千人下去。

“不行啊,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说是一定要去澎湖大岛,到时候回家也方便一些……”

很快再度跟他同行的方礼就回来了,脸上发愁地跟他说了一番那些人到底有多么多么的不愿意,而且还都异常坚决。

“不愿意?”

方信脸色平静,十岁的稚嫩小脸上,闪过了一道笑容:“大哥去告诉他们,愿意下去的人,每一个都可以获得两百亩耕地,而且绝对不收取佃租地税,只要他们卖出粮食,或者用粮食换商品的时候缴纳百分之一的税就足够了。”

八千人,每人一百亩耕地,也就是八十万亩,相当于八千顷对于三山群岛来说真心不算什么。

现如今的三山群岛,包括北面那座跟三山岛差不多大的岛屿,新近开辟出来的以及原本就存在,却没有主人的(国王、贵族不算,他们已经去跟澎湖大岛的土著玩耍了),加起来差不多接近一万顷了,更何况南面的岛屿还在开拓当中,最终会有多少耕地,真心说不好。

而且这还是因为方信出于保护环境的原因,没有把森林全部砍绝才会这么少的,否则新近开发出来的将会翻上好几倍。

不过真要是那么开发,三山群岛怕是也就废了。

傻子都知道,一旦水土开始流失,最终剩下来的会是什么地方。

“对了,后世这里好像可以养活一百多万人呢?”方信在大哥离开后,忽然想到了仅仅一座三山岛的人口便达到了一百多万人,他这个时候开始觉得,八千人是不是有点不够用了。

但随即,他便苦笑了起来:“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那是会出人命的!”

最终他决定就放下去八千人,而这八千人一旦可以在当地落户,最终就可以逐渐地走上澎湖大岛,最终一步步实现他伟大蓝图的梦想。

当然了,在这期间,所有人都会获得利益的。

只要他们还开拓,只要他们还在不断前进,方信就给他们更多,更好,更大的耕地面积,或者是商业模式。

这个世界太大了,可以用来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太多太多了。

……

“他们同意了,都抢着要留下来……”

方礼又回来了,满脸怪异地道:“那些之前喊的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