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 政局微妙(一))  红楼之嫡子风流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奉朝当前的政局实在是极其微妙,这还要从去年说起。

太上皇,原来的熙正帝,到去年时已经御极四十年整。

四十年里,熙正帝廓清域内,南安安南,北征草原,治下人口繁盛,百姓安居无逃人,可谓文治武功,煌煌赫赫。

熙正四十年,众臣陆续上书,称颂熙正帝“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熙正帝亦以此自矜,宣称“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下诏在秋后重阳月,全国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于重阳节当天在大明宫设宴,大飨群臣。

是日,君臣共欢,气氛热烈,熙正帝心情激荡,频频举杯饮胜,盛宴完美收场。

谁知当夜,酒后兴致正高的熙正帝竟在行好事时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太医赶到时,只见皇帝嘴歪眼斜、口角流涎,更兼意识昏迷、疼痛无感,诊断结果是突发脑卒中,也就是脑中风。

在这时候,没有现代医学手段,传统中医对这类的病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只有保守治疗,至于治疗效果,只有天知道,能不能挺过来,全靠病人的运气。

好在熙正帝是天的亲儿子,运气不错,第二天便醒了过来。

但这时的熙正帝,却跟个废人没什么区别。

整个人没有痛感,口、眼、四肢不受控制;神志模糊不清,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还视物不清,说话含含混混,没人能听明白。

太医院全力抢救,最终也只是让熙正帝双眼重见光明,清醒的时候也多了些,此外便再无进展。

天下不可一日无主,熙正帝总不见好,朝政荒废日久,于是有贤明之臣联名上书,请熙正帝退位荣养,早立新帝,以利江山社稷,百姓民生。

此后便不断有人上书附议。

连皇室中也参与了进来,纷纷建言,要熙正帝为祖宗江山着想,早定大位,不可重演此前罗罗部之惨剧。

熙正帝无奈之下,只好下诏禅位,自己归政荣养,去当太上皇。

然而诏令既下,众臣却纷纷失言,因为新帝的人选,并不是此前已经被大家认定为唯一合格接班人的贤王忠顺亲王,而是一直以来唯唯诺诺,毫无建树的裕亲王。

选择裕亲王自然是熙正帝有意为之。

烟吸久了会有烟瘾,酒喝久了会有酒瘾,印把子拿久了就会有权力瘾,这就是俗话说的“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任何手中曾经握住过权力的人,都不可能轻易将其放弃,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

熙正帝在位四十年,早已习惯了一言九鼎,唯我独尊的日常,一朝要他放弃手中的权力,谈何容易。

于是最不被人看好的裕亲王意外被选中,荣登大位,是为隆祯帝。

太上皇此举的深意,明眼人一眼便知,隆祯帝平日只是性情软糯,却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得很。

所以隆祯帝登位以后,一直小心翼翼,萧规曹随,遇事即向太上皇请示,朝中大事也多听太上皇老臣处置,自己做了个隐形人。

但隆祯帝很快发现,病中的太上皇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给他指示。

对太上皇的病情何时能好转,太医院也没人说的上来,而私下里却都表示极为悲观,这种状况,加上太上皇的年龄,只怕时日无多。

再三请教名医,得到确认后后,隆祯帝一改往日作风,竟是雷厉风行起来,他大力提拔新人,调整军政要害,试图改革朝政。

他还以崇诗尚礼为名,下诏“全国征采才能,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须亲自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也正是因此,在名单上的薛家才自金陵举家来京,送薛宝钗待选。

隆祯帝的一系列动作理所当然的受到一班老臣的抵制,特别是以忠顺亲王为首的一班人马,反应尤为激烈。

但这些却都被隆祯帝以雷霆手段压了下去,或贬或斥,严重的甚至捉拿下狱,只差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了。

连一直被视为太上皇心腹的京营节度使王子腾都被明升暗降,安了个九省统制的虚衔,调出权力中心,奉旨出京查边去了。

众人这才发现原来发起狠来的隆祯帝竟然如此可怕,但毕竟老臣实力雄厚,隆祯帝班底还浅,一时间双方竟僵持起来。

就在这时,大明宫中再次发生事故。

清醒时的熙正帝每每脾气暴躁,乱舞乱动,这日竟不小心碰着脑袋和鼻梁,鼻血大出。

这种情况下竟然碰的大出血,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得知消息的朝堂君臣均形容大变,虽然都是心忧圣上,但一方是心中暗喜,终于可以真正做主了;一方则是彷徨无计,看来大局已定,是不是该改换门庭了?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太上皇不仅没事,还一天天的好了起来,除了依旧不能动弹外,已经不再昏迷,说话虽然依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