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新军中枢  明血1641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奴最大的短板,那就是稀少的人丁。

如果这些丁口落入老奴手中也就罢了,老奴晚期对汉人挥动屠刀,血腥屠杀,汉人纷纷逃入关内,或是辽东诸岛。

老奴那是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形势对大明有利。

而黄太吉登基后,立即号令汉官招募汉民屯田,这招相当的毒辣,很多逃离辽东到了沿海诸岛的汉民纷纷返回,甚至有山东沿海的流民渡海而去。

如今屯田已经初成,只是多出了百万石的粮秣就让建奴根基已固。

只是这一招就看出黄太吉的不凡,可以这么说,黄太吉就是建奴崛起的不可或缺的雄主。

如果没有黄太吉,而是其他人登基,建奴只能偏安辽东而已,进取中原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后世已经对黄太吉做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价。

而李诺当年通读明史和宋史,三国,实在是这些可借鉴的太多太多。

对李诺的成功帮助极大。

在李诺看来,无论宋末,明末都是三国的局面。

明末农民军、大明、建奴就是一个另类的三国。

本来实力最为雄厚的是大明。

但是大明犯了兵家大忌,那就是两线作战,更作死的是不但两线作战,而且还两线主动出击,妄图两线一举击败对手,速胜论占了上风。

而偏偏忘记了一点,如可能必须避免两线作战,如果不能避免,则是一张一弛,一守一攻,倾全力首先对付一个敌人。

正因为大明战略上的白痴才让自己落入无可挽回的境地,也让中原陆沉。

既然黄太吉重视丁口,那么宁远、塔山、杏山等处近十万军兵百姓决不可轻易的落入皇太极手中。

当然了,如今朱慈烺绝不会把这些都说出来,建言要分人,肚量不甚大的崇祯绝对不会承认决断的错误,反倒是让自己陷入困境,朱慈烺的情商可没那么差。

崇祯捻须沉思不语。

朱慈烺微微一笑,成了,筹谋十几天就为了这一小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