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登台求雨  人在大唐,穿越成了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陛下,臣以为,朝中官员所言,乃是对陛下的鞭策,陛下不可动怒啊!

杜如晦是个天生宰相之才,他的思维,一切并不是以皇权为出发点,而是以天下百姓为出发点。

唐朝初年,大唐官员并不多,各地的士子还未来得及全部参与恩科,大唐官员,大多是举荐,或者前朝旧人,少数来自今年科举。

这些人之中,不少和山东士族以及关陇世家沾亲带故,甚至也是其中一些世家的门客,这些人说话带着刺是难免的。

这个时候,即便陛下要动手,杜如晦也得劝一劝,不能让陛下一时冲动,做了错事。

更何况,关中大旱,边境混乱,杀官不详。

李二淡淡看了一眼杜如晦,老油条啊,竟然滴水不漏。

“呵呵,那你们觉得,朕如果去求雨,会怎么样?”

杜如晦哪里不知道陛下的决定呢,他专门问过钦天监。

钦天监之中,那些整日看星星的老头们也说:“最近关中天气异常,久旱无雨,至少也得要等到一月以后方才有甘霖降世。”

此时杜如晦小心翼翼说道:“陛下,这求雨一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啊。”

几乎就差直接挑明了说了。

杜如晦哪里不知道求雨是干嘛的,求雨的作用就是稳定民心,稳定天下百姓的情绪。

四面楚歌,内忧外患,这个大唐皇帝任谁都不可能做好啊。

只能退而求其次,隐忍不发。

“是吗?求雨之事,何来从长计议一说!”

李二站起身来,目光切切,“这关中百姓颗粒无收,大唐存粮皆在中原,如今陇右之地尚有存粮,可皆一时之围。”

“朕在等一个机会啊!这雨不落地,朕这个机会就不会来!”

李二看着杜如晦房玄龄两人,“你们可知为何冯盎、谈殿为何久不朝?”

目光灼灼,眼神凌厉,李二的气场一开,刹那间御书房里冰冷一片。

一向老谋深算的杜如晦,此时也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岭南这两王,久不入朝,自然是有观望之意。

如若求雨不成,那么他们必然造反。

而和他们一起造反的人,可能还有李建成余孽,割据一方的军阀,比如王君廓、苑君璋等。

这些人手中有兵力,眼中无帝王,除非大唐陛下能让他们彻底臣服。

李二冷哼一声,“真以为朕是好糊弄的?”

“满朝文武,一个讲真话的都没有!”

“朕明日,这雨求定了!”

两位宰相再也不吭声了。

……

贞观二年,初夏,大唐皇帝李世民登台求雨。

钦天监众人称病缺席。

众臣凌乱,二十四国公一个个面色冷峻。

大明宫祭天坛!

袁天罡被李二强制性拉了过来,尽管袁天罡百般推诿,但随着一把刀架在脖子的时候,袁天罡立马整理衣衫,大义凛然,颇有不帮助陛下求到甘霖不归来的意思。

此时的祭天坛,方桌之,四时农物,牛羊牲畜,数十种敕令在黄色的布匹朱笔书写,看不懂的符文依次排开,颇有气势。

天空之中,艳阳高照,众臣脸,汗流如注。

身为大唐皇帝,李二站在台,身旁的袁天罡言辞恳切。

“今有大唐陛下体恤万民,感召天,求雨心切,拯救天下。”

“四方齐动,风雷雨雪,九天十地……”

袁天罡施法,自然大家就信服了一些。

但还是有人挺难受的,不是因为太热,而是因为这样求雨似乎不合规矩。

求雨之法,自古有之,《礼记》曾有记载: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令讫,筑方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

意思就是大家都沐浴更衣,斋戒三天准备好祭祀之物,筑起三级高台,长宽都是有规格的,在外面呢,绑白绳,种竹子,画黑鱼天鼋十星、白龙、黑水等等。

但现在,众人看陛下的样子,一个个不知所措了起来。

陛下这求雨姿态,似乎和其他的皇帝不一样,和史书记载的也不一样。

李二现在求雨的姿态极为霸道,自古记载的皇帝都是虔诚恭敬,一旁大臣念叨了求雨之词后,皇帝要三叩九拜,以血饲之。

然而现在,大唐陛下李世民在袁天罡念叨完毕之后,披头散发,脚踩祭坛,雄姿英发,姿势很帅气飒爽,但这能求来雨?

李二看着众臣的反应,就知道如果今日求雨不成,他迎来的将会是铺天盖地的奏折。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