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38章 开放海禁  穿越崇祯搞改革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紫禁城,西苑,清馥殿。

一千名皇家近卫军身穿草绿色迷彩制服,武装带,子弹盒,手持了三棱枪刺的氯酸钾火帽式前裝纸质弹自生火铳,头戴钢盔,抬头昂胸,在殿前广场,分左右夹道而立。

有了钨钢钼钢就可以有了模具钢,那么机械冲压机就应运而生了,用优质钢材冲压生产出钢盔就不在话下,五十米外,可防铳弹直射。深绿色的钢盔彩印蓝底白色的日月图案,头顶正中柳焊着一个三寸长的菱形尖刺,临敌肉搏时,可以一低头、一哈腰、一脑袋的插入敌人的胸膛,刺破敌人的心脏……

崇祯皇帝一身白色大元帅服,白缨高帽,大马靴,手握镶金锲玉的长剑,大马金刀的坐在御座。

五十名娘子军,身穿白色女兵军服,短裙白靴,腰扎皮带,插着金灿灿的铜质握把的双管手铳,环侍左右。

熊文灿和郑芝龙,联袂而行,身旁司礼监掌印曹化淳,御马监提督卢九德陪护,急急的从中间向皇帝走来。

“装药”,“举铳”,“火帽”,“预备”,卫云,卫广,崔虎,崔豹,分站两列近卫军前后,忽然拔刀斜指天空,“放”——“砰”的一声,整齐的铳声,把郑芝龙吓了一大跳,急忙和熊文灿一起前,向大明崇祯皇帝,行参拜大礼。

“装药”,“火帽”,“举铳”,“放”——“砰”又是一声响。

“再放”——“砰”……

不到一分钟,数息之内放了三铳。

“哈、哈、哈”,崇祯长身而起,前一手拉住熊文灿,一手拉起郑芝龙:“两位爱卿远道来京,路途遥远,车船劳累,不必拘礼。”拉着二人走入殿堂,宫廷佳肴,月饼糕点,一应摆案俱全。

“这里是北海,皇家内苑,所以今天你们俩人,今天就是朕的客人。来人,为两位大人宽衣,除去外套,中秋了,可是秋老虎还在发威啊。”

小太监前给皇帝和熊,郑两人解下外套,官袍。

分座,酒。而大内总管、司礼监掌印内相曹化淳和御马监禁军统领、西厂提督卢九德两个在外廷朝野权势轰天的人,在崇祯皇帝面前却连座位都没有,一左一右的侍立在案几旁边,把酒奉茶。

崇祯举杯道:“今天正值中秋佳节,咱们君臣就在此话聊,定南海是。请满饮……”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熊文灿奏曰:“臣自崇祯元年(1628年),就职福建巡抚,招降芝龙,任命为海防游击。然而原本为郑芝龙部下、一起受抚的李魁奇又复叛,并带走部分力量,现今杨六、杨七、李魁奇、钟斌等人已经相继被消灭……”

崇祯道:“海盗,其实都是海商,买卖赖陆市场。只因我大明自永乐末年之后实行禁海,万里海疆不受朝廷管理自然就没有了秩序,民间团体出海行商没有武装就会被他人黑吃……所以,郑芝龙,所谓之诏安只是官方的说法,确切的说,应当称为归顺,招抚方好,海岸线以外,官府已经放弃治理了……”

各位读者,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这是明朝政策的最大败笔,比之优待士绅让土地集中到了文官集团更加削弱了明朝的国力,要知道明朝的国土面积比宋代要大的多,立国环境也比宋朝好的多,可就是因为这个海禁政策让明朝比起宋朝穷的多,朝廷穷,民众百姓亦穷,富足的只是少数敢于铤而走险的海盗式商人,郑芝龙即是其一。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天朝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天朝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天朝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天朝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天朝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天朝人下海通番。

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永乐皇帝靠武力夺了他侄子建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