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45章 鲁儒之难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样一来,刘弘的对此事的处置意见,就有些让人心惊肉跳了。

——陆贾此次的外交失误,绝对不会被认定为个人行为,甚至是某几人、某几十人的小群体行为!

乐观点,可能是某一政治派系,或是某几个‘私交甚笃’的重臣落马;悲观点,则可能是某一区域、某一群体,乃至于某一时期的官员集体遭重!

说白了,就是刘弘打算揪着此次陆贾出使南越一事,在朝堂大开地图炮!

从刘弘史无前例的遵守起‘四季五色’之制的举措来推断,这一次的打击目标···

“鲁儒一脉,只怕是要自绝于汉廷啦···”

殿内没安静多久,三公九卿在内的数十位重臣,已经在暗地里得出了大致结论:此次事件,必然会和某一个政治学派扯上关联。

而在如今汉室现存的政治派系中,与此事的挑起者陆贾关联最深的,便是儒家。

刘弘接下来的话语,也是三言两语之间,便确认了殿内众人的猜测。

“朕尚记得,孝惠皇帝之时,浮丘公游学至长安,关中闻声而振;朕皇叔祖楚元王交,更曾受业于浮丘公门下。”

“今楚王郢客,于孝惠年间受业于公,今吴楚多有言:楚王郢客,颇得元王纯善之风!”

刘弘恭敬一语,殿内众人的目光,便齐齐撒向了审食其和张苍身后,身着儒袍、头系儒冠,正闭目养神的老者。

——当朝《诗》博士,楚元王、鲁申公、今楚王刘郢客之授业恩师,齐人浮丘伯!

如果说,在张苍身旁端身跪坐的田何,是执天下文学之牛耳的《易》嫡系传人,那浮丘伯,就是如今天下,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与身前的御史大夫张苍一样,浮丘伯的授业恩师,也同样是名垂青史的大儒:荀子。

因为籍贯地(齐国)的缘故,浮丘伯得到荀子授业的时间,甚至比张苍还要更早!

战国末期,身为赵国人的荀子,在齐国兰陵开山授业,广收门徒,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

最终,荀子将自己精通的五经,分辨传给了几个青史有名的人。

——把《诗》传给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张苍和陈嚣。

这八人当中,毛亨乃战国时期赵国名臣毛遂之侄;韩非乃韩国公子、法家的思想集大成者;李斯为秦相,法家思想的发扬者。

陈嚣、公孙尼子二人则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寄情山水。

而仅剩下的浮丘伯、陆贾、张苍三人,便成为了如今汉室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中,得授《春秋》的张苍,凭借开国阶段的武勋跻身政坛,后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见解,成为了汉室继萧何之后,又一个本身没有明确学派标签,却又能同时代表好几个主流学派的大学阀+相宰!

精通《礼》的陆贾,则是在业务全被叔孙通抢走后另辟蹊径,成为了汉室第一代外交官。

至于得授《诗》的浮丘伯,则是最大程度保留了治学本心,成为了三人中唯一一个专心研究学术,尽量少沾染朝堂政治的贤者。

若非去年浮丘伯再次游学至关中,被刘弘软硬兼施的留在长安,安了个二千石秩禄的《诗》博士之职,恐怕汉家朝堂,永远都无法看到这位老学者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陆贾、张苍、浮丘伯三人的学术地位,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

但当‘学术地位’与‘政治地位’扯到一起的时候,状况就有所变化了。

儒家五经诗、书、礼、乐、春秋,在过去的历朝历代或许占据同等地位,但在汉室,起码在汉室政坛,是有一些微妙的区别的。

首先,由于汉室‘礼乐崩坏’,且掌权者对‘礼乐崩坏’乐见其成,就使得礼、乐两项,在汉室受重视的程度仅限于‘装装样子’。

这也是荀子的八个关门弟子中,得授《乐》的公孙尼子不愿入仕,甘愿游山玩水的原因。

而陆贾作为荀子门徒中,得授《礼》的那一人,在汉室的地位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精通《礼》这一项,根本无法为陆贾加分多少。

《书》在汉室的地位,光是看看那两位得授《书》的荀子门徒是谁,就能看出端倪了。

——李斯,韩非!

在汉初的舆论当中,这两人,一个是秦灭亡的罪魁祸首(李斯),一个是法家恶政的集大成者(韩非)!

这样的情况下,汉室能重视《书》,才是最大的笑话!

至于诗,则带有太过于浓厚的儒家色彩,过于讲究仁义道德,与汉初的时代背景严重不符,所以使得浮丘伯这样的《诗》传人,只能在汉初成为博士,被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