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37章 项庄舞剑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何方神圣,也就显而易见了。

——除了如今的执政学派:黄老学外,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让田老爷子不顾自己一把年纪,撇开老脸,前来指责刘弘‘欲绝易学’!

也只有执政学派遭受打击,才足以惊动田老爷子出山,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劝谏刘弘。

想到这里,刘弘便不由一失笑。

“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么一项意外收获···”

作为汉室如今的执政学派,以及学术话语权最高的政治学派,黄老学的优劣势都十分明显。

其优势自是不必多说,光是历史上一个‘文景之治’,就足以道明一切。

而黄老学的劣势,也同样能在历史上窥见端倪。

在历史上,华夏大地经过春秋战国、秦末汉初接连上百年的战乱,使得人口结构、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民心思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室鼎立,提倡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黄老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时代的选择。

而这个特性,又使得黄老学‘小政府’的政治提倡,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即:黄老学,几乎只适用于乱世之后的文明重建、复苏阶段,却并不适用于发展、开拓。

在历史上,黄老学便曾经历高祖、孝惠、吕后三朝的积累,以及文、景两代的巅峰,完成了汉政权的文明重建使命,最终在景帝、武帝年间,逐步退出政治舞台。

从客观角度而言,黄老学在汉室被淘汰,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并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

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作为曾经得执政学派,黄老学没落的速度,实在是快的令人发指···

在历史上的文帝年间,黄老学还依旧稳坐政坛一把交椅;但景帝刚一登基,黄老学就被依旧背负‘暴秦’污点的法家给重创!

虽然在吴楚之乱之后,法家也逐渐在政坛没有了声音,但儒家的强势崛起,却又让黄老学光速失去政治话语权。

要说法家的崛起,是因为晁错‘披着儒生的马甲’,怀着险恶用心潜伏到了时为太子的刘启身边,对刘启的政治理念起到了影响,倒也说得过去。

黄老学输给法家,也可以勉强解释为‘非战之罪’。

但儒家的崛起,尤其是在黄老学执政的大环境下肉眼可见的崛起,并在短短几十年后统一华夏学术界,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场景,却是令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

——要知道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汉室,几乎算是对儒家最具敌意的封建政权!

就连现在,民间关于‘高皇帝vs某儒生’的传说故事,都依旧屡见不鲜。

什么,高皇帝一脚把儒生踢泥地里啊~

高皇帝在儒生的冠帽里撒尿啊~

甚至于众所周知的‘高阳酒徒’之说,都足以让儒家在汉室抬不起头,奔忙于生存和传延。

被这样一个学派弯道超车,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全部政治话语权,已经很能说明:景帝一朝的黄老学说,已经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那究竟是怎样骇人的‘病毒’,将黄老学士子的思想荼毒到了这个地步,使其战斗力如此低下,居然抵不过‘高阳酒徒’们呢?

这其中的理由,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要说黄老学说本身存在问题,这就不客观了——要知道即便是在武帝登基之初,儒家全面进驻政治权利中心之后,黄老学依旧曾凭借窦太后废建元新政一事,而短暂的‘回光返照’。

既然不是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和延续的问题了。

这就很好解释了。

——现如今,如果是法家出身的士子,那学个十年《商君书》,再看几年汉律,就足以和当朝廷尉吴公一样,被称之为‘治刑名学’,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了。

儒家也差不多——学个十年《诗》《书》,再有些天赋,就很有可能一飞冲天,得到帝王家的青睐。

年仅二十有余,却官至当朝尚书令的贾谊,就是明证!

但贾谊这样的青年才俊,可能出在儒家,也可能出在法家,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出在黄老学。

在法家,年龄达到三十岁,治学十年以上的,都已经能被称之为‘新生代力量’;儒家,更是屡屡奉献三十岁以内的青年才俊,为后世人所传唱。

但在讲究‘悟’的黄老学,情况则与后世的中医类似:没长两缕白胡子,都没人敢说自己‘治黄帝之术’!

至于学派中的‘才俊’,更是有汉一朝都没有过六十岁以下的!

如此漫长的‘人才成熟期’,必然会使得黄老学极易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乃至于‘徒弟还没学完,师父就老死了’的尴尬状况。

至于民间百姓的支持,自也是比不上有教无类的儒家,以及‘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