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34章 粮票之制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货币保有量过剩,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时,财政部门又会通过收回货币,提高自身的货币持有量,提高银行储蓄利率等手段,来引导市场的现金暂时退出市场,以维持物价。

简单来说就是:钱不够用了就印钱,并引导百姓把存在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钱过剩了就收回钱,引导百姓往银行存钱。

而如今汉室的状况,刚好就属于‘市场流通的货币严重不足’。

从这个逻辑来推断如今汉室的状况,刘弘应该做的事也就很简单了。

——印钱。

在后世,这件事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在政府公信力,以及金本位、石油本位等等金融保障手段的支撑下,本身并无价值的纸币,就能很好地具备货币作用,并被广泛接受和流通。

但在这西元前,所有的经济、金融手段都约等于零,政府公信力又不足以支撑‘纸币’这种货币存在的大背景下,要想让某个东西具备货币的金融作用,那只能是贵金属。

因为只有贵金属,才能凭借其本身的价值,撑起其面值所附带的货币价值。

拿如今汉室的铜钱举例:哪怕一枚铜钱不再是受市场认可、流通的货币,他本身也依旧是铜,也同样具备价值。

后世的银元宝、银元、金条,乃至于如今汉室的金饼,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汉室推行‘纸币’,就是纯粹的天方夜谭。

在原本的历史上,武帝猪爷就曾凭借一手‘白鹿币’,踏出了货币从贵重金属向其他媒介的尝试。

只不过‘白鹿皮’这种货币,其造价难度实在太低,获取方式又实在太简单。

再加上武帝猪爷自己,最后也没能抵挡‘赖账不认’的诱惑,才导致白鹿币,成为了一个史诗级的大骗局。

但光从历史上,白鹿币曾一度广受认可就可以看出:在汉室推行纸币,或‘类纸币’形式的货币,是有一定实际操作空间的。

——武帝朝的百姓能认可白鹿币那样的乐色,没道理刘弘这一朝的百姓,不认可更先进,也更可靠的其他货币。

更何况较之武帝猪爷,刘弘具有更高的节操,也具备更超强的金融认知,对于货币的本质,有着更明确的定位。

所以,刘弘决定趁着今年冬小麦的收购工作,推行西元版的‘粮票’,也就是题中应有之理了。

“将此物,递于少府一观。”

一声轻唤过后,刘弘便将一个木盒稍举起,示意身旁的宦者令王忠递给殿下的田叔、田兰二人。

看着田叔满带疑惑的打开木盒,刘弘嘴角不由扬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我大天朝的粮票,哪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想到的?”

没错,为了应对今年的冬小麦收购,以及汉室的货币短缺问题,刘弘率先做出的金融常识,便是后世二十世纪,华夏大地最具时代代表性的类货币:粮票。

这种西元版的粮票,以一张宽三寸,长五寸的麻布为底,其上有方方正正四个字:粟米十石。

在这四个打字的左下方,有类似货币编号的一串字体;如田叔手中的粮票,便写有‘少府将作大臣署,粟米粮票壹’两行小字。

看着手中的粗麻布片,田叔满是惊疑不定的望向身旁,同样一脸震惊的田兰。

过了许久,田叔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下意识咽了咽喉咙,才迟疑间开口道:“陛下之意,乃民售少府宿麦,少府勿付之铜钱,反以此物,为···”

沉吟许久,田叔才吐出一个自认为最恰当的词。

“为赊欠之凭证?”

闻言,刘弘淡笑着点了点头:“然。”

“此物名曰:粮票。”

“朕意:凡民售少府宿麦十石,即可得如此粮票者一;凭此粮票,民可与治粟都尉任一售粮之处,领粟米十石。”

“如此几岁,待粮票之制为民熟知,及至每岁秋收,少府以粟米行粮价保护之策,亦可以此粮票行之。”

“若此制可成,则少府之担骤减,钱金之缺亦解,民亦勿须苦钱之重。”

对于如今的状况来说,印钱,确实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但直接拿纸或布,上面写着‘铜钱几何’,又很难让此时的百姓所接受。

所以,刘弘只能通过这种类似偷换概念的方式,来制止汉室的经济秩序,因为货币的短缺,而倒退回以物易物的远古时期。

有了粮票作为媒介,一切就都简单多了。

本质上来讲,刘弘所说的‘粮票之制’,本质上还是以物易物——百姓原本是拿冬小麦直接换粟米,如今只是变成了拿冬小麦,换面值为‘粟米几何’的粮票而已。

这样一来,只要刘弘能保证,一张面值‘粟米十石’的粮票,确确实实能换到十石粟米,那百姓就会认可粮票,作为货币等价物存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