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22章 偶有所梦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于刘弘而言,这也同样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为了缓解现金短缺的问题,刘弘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在竭尽全力回收钱币得同时,尽量得避免现金外流了。

朝堂俸禄不用多说,自古以来都是粮米;地方官府从农税中截留的‘行政支出预留款’,也同样是粟米。

这着实让刘弘伤了一番脑筋。

最后,刘弘再次将一个本打算将来推出的计划,在现在这个尚未成熟得时间点推出,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金-铜兑换!

贵重金属之间的兑换,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有些奇怪,但换个角度想,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在汉室,金确实是贵重金属,但铜却并不是单纯的贵重金属,也同时是通行货币的主要原材料。

所以在汉室进行金-铜兑换,实际上就理解成在后世,拿纸币购买黄金。

而黄金在汉室,也同样比后世更具备实际意义——除了是贵重金属,黄金还是此时必不可少的随葬品!

汉室上的皇帝,下到黎明百姓,都有在墓穴中陪葬黄金制品的习惯。

如后世被挖掘出的汉梁孝王墓,即便是在摸金校尉们数千年的摧残之后,也依旧保留了大量的黄金制品。

具体到百姓,黄金陪葬的习俗更是深入人心——在汉室,先祖陪葬品中的黄金之多寡,是直接和后代孝顺与否挂钩的!

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丧父的汉室青年为了证明自己足够孝顺,只能是散尽大半家财,使出后世双亲给后代付首付的力气,为父亲置办出足够的金制陪葬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黄金,属于汉室绝大多数百姓的‘刚需’——为了将来丧葬之用,几乎所有的汉人家庭,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储存点黄金。

这样一来,刘弘决定用黄金交换铜钱,以撑起粮食保护价政策前期的资金投入,也就是顺利无比了。

在金额兑换方面,刘弘也是狠狠下了一番功夫,终于定下了一个合适的兑换比例。

一金,换秦半两钱一万五千枚;八铢二万二千五百枚;五铢钱三万六千枚;三株钱六万枚。

与此同时,这个交换比例严格遵照一条铁律:铜含量低于三成的钱,一律不收!

这样一来,某人拿着一堆铅片片,就从刘弘这里换走黄金的可能性就被堵死。

刘弘也并没有将此事,按照朝堂正式公文的形式宣布,而是将其默认为了‘少府的私人举措’。

如此,也好随时踩刹车——等铜钱够用了,就不再往外兑换黄金。

说起来,为黄金和铜制定兑换比例一事,算是刘弘早就想做的经济举措了。

——没办法,此时的汉室,就连大概的金铜兑换比例都没有!

出于‘备做丧葬之用’的考虑,在民间,也很少有人愿意拿黄金,去兑换别人的铜钱。

但对于一个政权的金融建设而言,贵重金属被赋予具体的货币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很简单的道理:要想学后世的鹰国玩儿金本位,那首先要给出一个标准——一盎司黄金,等于多少美金?

也只有具体的货币价值,才能让贵重金属具有确切的金融价值,而不再是‘很贵,但不知道有多贵’的模糊价值。

金本位作为后世经验证明其正确性的金融举措,是刘弘必然要推动的。

虽然这一步还很遥远,汉室的黄金储量根本无法满足,但刘弘也要慢慢开始做准备。

为金-铜构建出一个官方的兑换比例标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刘弘这么早放出‘金-铜兑换比例’的口子,主要原因,还是被逼无奈···

自去年九月,关中的秋收工作开始,直到冬十二月末,关中粮食的收购工作完成,少府连抠搜带铸钱,几乎把少府所有的铜储量消耗掉,也才拿出了一百五十万钱。

为了凑够这一百五十万钱,少府甚至从长安的公卿贵族,乃至于子钱商人那里,‘务必自愿’借来了一大批铜!

可以说,整个长安城的铜储备,都被少府用在了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启动之上。

但少府拼死拼活拿出的一百五十万万钱,却根本无法满足今年,粮食保护价所需要的资金储备···

为了顺利完成秋收粟米的收购工作,刘弘花费了足足五万金,才用换来的铜钱,让少府勉强将关中去年的粟米吃了进去。

而接下来的宿麦收获,少府将再次面临二百万万钱以上的资金缺口!

要想顺利的将宿麦划入粮食保护价政策之内,并达成粮食保护价‘高调起步’的宏愿,刘弘还需要将近二十万金,才能换来足够少府使用的铜钱。

二十万万金?

——就连那五万万金,刘弘都给勋贵打了将近三万五千金的欠条!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