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
此时,中原刚结束秦末纷争,转而进入了项刘两家激烈的争霸当中。
来自长城内的压力陡然骤减,冒顿当即决定:发兵讨伐月氏。
没有了南方汉人政权的军事压力,又得到了原东胡部大半财富、牧畜以及人口,匈奴顿时实力大增,将月氏打的一退再退。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蚕食,到历史上的文帝一朝,月氏人已经彻底被匈奴,逼在了河西走廊。
北有匈奴锐骑相逼,南有青藏高原相阻,东有汉室雄踞,月氏最后的退路,就只剩下一条:向西退往西域。
历史上的汉文帝四年,匈奴右贤王率军大败月氏,月氏人只能放弃世代生存的河西走廊,撤至伊犁河流域。
在月氏彻底退出草原之后,匈奴才算是统一了草原,并逐渐成为汉室的心腹大患。
而现在,汉-匈之间的战略格局,是汉室基本完成了内部统一,逐渐有力将战略重心外移,并将大部分战略重心,集中在北方的匈奴人身上。
匈奴的战略重心,则依旧死死锁定在打败月氏,统一草原之上。
这种微妙的变化,使得汉室的战略状况,较之原本的历史得到了大幅好转,并得到了极大的喘息空间。
在历史上,匈奴在文帝年间打败月氏,但汉室却直到景帝年间,才彻底解决了内部问题,并开始进入漫长的发展期。
而现在,反倒是汉室借着齐悼惠王诸子之乱,抢先解决了内部问题!
这对于汉室初步掌握对外战略主动权,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道理很简单:历史上的汉室,在高皇帝、文帝、景帝时期,并非全然没有对匈奴开战的力量!
文帝曾御驾亲征,将匈奴人硬生生打回草原;景帝刘启一朝,更是有李广、郅都、程不识等名将,将匈奴人打的满地找牙。
高皇帝刘邦,更是曾率领步骑大军合计三十二万,于白登山与冒顿亲自来过!
只不过,汉室初对匈奴的一次次征讨,无一不被汉室内部割据势力所破坏。
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是因为韩王信投降匈奴;文帝没能与匈奴大战三百回合,是因为济北王刘兴居反叛;景帝刘启明明有能力打击匈奴却不打,更是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将刘启的大半生命力耗尽···
所以,即便是在历史上,汉室也从来不是因为打不过,才在匈奴人面前再三退让,而是内部割据势力,让汉室无法将注意力完全集中,用在对匈奴的战略布局。
国家和国家、政权和政权之间的较量,往往就取决于一些微小的领先:我有,你没有,那你就得处于劣势。
如历史上的文、景两朝,匈奴完全统一了草原,具备了对汉室的全部战略主动权,而汉室却没有彻底完成内部力量整合,就只能通过和亲,以换取发展时间。
现在的状况,无疑是和历史上掉了个个儿。
——即便按历史的轨迹,匈奴扫灭月氏也还要至少两年!
而汉室,却已经完成了内部力量整合。
理论上,光此一事,就已经让汉室具备了战略主动权——起码‘打不打‘这件事,已经可以由汉室说了算了!
至于打不打得过,就是汉室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了——力量积攒。
历史上的景帝一朝,经过吴楚之乱,汉室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内部统一,具备了对外战略决定权,而不需要再担心对外战争之时,内部会出现问题。
但即便如此,景帝刘启也没有立刻启动决战,而是让汉室再安稳发育了数十年,将扫灭匈奴的任务,交到了继承人:刘彻手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力量整合完成,只能让汉室具备‘打不打’的决定权,却无法影响‘能不能打过’的客观现实。
步兵在面对骑兵集群时的天然劣势,使得汉室必须要进行足够的准备,才能开启汉匈战争,并保证不会落败。
历史上,汉室是经过文、景两代皇帝接力发展综合国力,大力发展马政建设,才改变了汉室步兵集群,在面对匈奴骑兵集群时的战略劣势,形成了‘一汉当五胡’的巨大军事优势。
理论上,历史上文、景二帝的思路并没有问题:你有骑兵,我没有,那我发展骑兵就行咯~
等我也有了骑兵,就能打过你了!
但马政的建设,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所能完成的。
尤其是如今,在汉室机缘巧合间,率先完成内部统一,占据了对匈奴的微小战略主动权之后,汉室需要做的,就不再是慢慢发育,等待时机了。
——而是尽快掌控战略进攻权,一举打破‘被动挨打’的对外战略劣势!
即便不考虑这层战略层面的因素,光是刘弘穿越者的身份,就很难让他做出‘发展骑兵,用骑兵对抗骑兵’的决定。
——谁说打骑兵,就必须要用骑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