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08章 三分内史(上)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曾为内史否?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汉相,那彻侯的身份,还只是成为备选人的入场券,要想在这场角逐中取得竞争力,那就要尽量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

有没有毋庸置疑、无人能出其右的武勋;有没有足够的执政能力,如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这样的坊间美名,以及是否曾担任内史。

这三方面,起码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才有机会在丞相大位的角逐中胜出,而不是和剩下百来个功侯陪跑。

有没有武勋这一点自不用说——此时的汉室依旧‘以武一切’,除了‘纯孝’这种道德成分外,最能为前途添砖加瓦的,便是武勋。

治政能力,这一点其实在后世很容易达成——反正没有通讯工具,养几年望就能形成某某‘有大才’的舆论。

但在汉室,‘养望’这种高科技还没有被官僚阶级所点亮,像吴公那样突然扬名天下的能吏,基本都是一看能力,二看运气,三,还要看皇帝给不给面子。

毕竟坊间传闻传的再凶,某人的名望再怎么高,在汉室都抵不过天子一句‘此人私德有亏啊···’的评价,从宫中‘偷偷’流出。

而最后一个条件,便是最靠谱的一条了:有没有做过内史?做得怎么样?

治粟内史,名义上的职权虽然是‘治关中农粟、劝耕之事’,但实际上,少府的职权几乎涵盖了关中军、政、民等所有方面。

不严谨的说,此时的内史,可以理解为三国时期的‘州牧’,而内史,便是‘关中牧’!

如此一来,汉相‘是否曾为内史’的选拔要求之由来,也就很好理解了:做了丞相,可就要管全天下了,那你总得证明,自己能治理好吧?

而能否治理好关中,就成为‘能否治理好天下’尤其重要的一个参考依据。

因为实际上,即便是丞相,其职权范围也不比关中大的到哪里去···

北墙附近的状况,使得北方军、政无法完全分离,但凡边墙出一点小事,那基本都是朝堂+天子的组合商讨决定。

而关东又遍地诸侯国、彻侯封国,归属中央直辖的地方少之又少。

所以本质上,此时汉相的职权范围,只比内史多出一丢丢:关东那撩撩数十个不属于诸侯国的郡县。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