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百余位六百石,还只算了中尉属衙而已···
除了中尉属衙之外,内史下辖,还有许多独立的行政单位,拥有六百石级别的主官。
——关中五仓仓令,五个千石;
——长安九市市令,九个比千石;
再加上关中各郡县地方的仓农监、都水等,这就又是百十来号人。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尤其重要的点——前面提到:六百石以上,便是一县县令的等级了。
而内史麾下,六百石及以上人员最多的,便是关中各地县衙——关中各县的地方政府,也都归内史管辖!
若是小县,那就只有一个六百石的县令;可若是大县,那就多了去了。
县令千石,县尉比千石,县丞六百石,再加上司曹主官,也可能达到‘比六百石’的级别。
这就使得内史麾下,级别在六百石及以上的官员,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人以上!
而申屠嘉,却是在抵达长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与这五百多人都进行了会谈!
做个简单的计算就不难发现:要想完成这个成就,申屠嘉平均每天要见的官吏,就在三十人以上!
而六百石又是汉官的分水岭,对于这些有资格出任一县主官的官员,申屠嘉自然不可能进行集体训话,而是一对一的会晤、交流。
即便时近元朔,关中各地的官员都大半汇集在了长安,这‘每天接见三十个以上的官吏’,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壮举!
就算不考虑申屠嘉的身体,能否承担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光是申屠嘉能在刚上任的情况下,将麾下骨干都叫到身边,便足够让人为之赞叹了。
再看看眼前,面色丝毫不见颓疲,仍旧一副荣辱不惊的申屠嘉,刘弘心中,再度涌现起一丝敬意。
“老黄牛,果然名不虚传呐~”
作为汉室开国元勋中相当不起眼的一人,申屠嘉在汉初那个将星璀璨,英雄迭出的时代,可谓是‘中庸’之材。
不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也不像才华横溢的萧何、萧规曹随的曹参,申屠嘉,更像是一个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历史上,文帝刘恒登基之前,申屠嘉的官僚生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了‘郡守’这一级。
汉郡守,统辖数县到十数县不等,秩二千石,比九卿低两级。
但俗话说得好:京官当面大三级。
作为地方官员,尤其是关东的地方官员,申屠嘉的郡守,在朝堂中的地位,恐怕连秩千石的九卿副官都没法比。
而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现在这个时间线,申屠嘉官僚生涯的转折,都出现在诸吕之乱之后。
历史上,文帝刘恒入继大统,为了稳定朝臣,下令遍封高皇帝时期的有功将士。
淮阳郡守申屠嘉,就幸运地进入了那个被恩封的名单当中——封故安侯,食邑五百户,为关内侯。
之后,文帝刘恒也与此时的刘弘一样,将申屠嘉调入了中央,出任内史。
做内史没过几年,颍阴侯灌婴便老死在了丞相之位上,御史大夫张苍递补成为丞相,而申屠嘉,也按照汉室‘御史大夫升丞相、内史补为御史大夫’的政治潜规则,成为了御史大夫。
直到文帝晚年,张苍因黄龙改元一是被罢免,申屠嘉方被刘恒‘矮子里面拔将军’,拜为丞相。
须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文帝刘恒除了申屠嘉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选择。
其一,是皇后窦漪房失散多年,直至文帝登基之后,才从黑煤矿里脱身的皇后胞弟:章武侯,窦广国。
另外一个,便是如今刘弘预定的蓝田都尉,而是曲周侯,郦寄。
而这两个人选,都因为一些颇具有汉室特色的政治原因,而与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历史上的郦寄,在诛吕行动中,被周勃要挟着偷回好友吕禄手中的虎符,而沾染上了‘卖友求荣’的污点。
而这个污点,让郦寄先后两次,与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第一次,就是黄龙改元之后,张苍被罢免;第二次是景帝一朝,晁错挖开太庙墙垣,丞相申屠嘉气死。
或许在后世人的角度看来,这个理由很荒诞,但在汉室特有的‘道德大于天’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丞相,是绝对不能被天下人接受的。
郦寄失去角逐丞相大位,是因为道德污点,而另外一个人选,就纯粹是‘生不逢时’了。
文帝皇后窦漪房年幼时,窦父在垂钓时不幸坠河而死,其母又早亡,窦漪房与兄长窦长君、幼弟窦广国,顿时就面临了汉室绝大多数百姓,在面临意外状况时的境况。
——要么饿死,要么委身为奴。
无奈之下,窦长君、窦广国兄弟二人签下了一纸卖身契,成为了矿奴;而窦漪房不愿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