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01章 三足鼎立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侯大臣共治天下呢?

这样的想法,几乎必然会出现在那些没有被重用的初代开国功侯,以及草包的功侯二代脑海之中。

对于这些人的牢骚,刘弘自是不必多费心机;但对于天下舆论,刘弘却不能充耳不闻了。

任谁听说这件事,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哦~高皇帝说的与国同休,说的就是这二十来年啊···

而这,将严重影响汉室的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以及刘弘地光辉形象。

——你爷爷许下的承诺,你居然不完成?

简直是不为人子!

要知道在后世,也依旧有‘父债子偿’这种观念留存,就更枉论这数千年前的汉室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立牌坊,刘弘都得刻意在朝中,保留几位开国功侯,以彰汉家‘未忘勋臣之功’的意思。

如果朝中没有一个担任要职的功侯,那或许还会有人说刘弘‘不念旧情’,但有那么一两个幸运儿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你看看xx侯,不也是开国功臣,朕不是照样在重用吗?

你要是有xx侯的本事,朕能不重用你吗?

有了这么个牌坊,刘弘就能有效地避免自己沾染上‘刻薄寡恩’‘乱高皇帝遗制’的嫌疑。

再者:在任何一个处于开国时期的封建王朝,能对帝王造成威胁的,永远都是沆(hàng)瀣(xiè)一气、团结成整体的‘功侯贵勋集团’。

刻意重用几个开国功侯,就能有效地避免开国功侯阶级报团取暖,形成利益结合体,在朝堂共同进退。

——各自为战的开国功侯,对封建帝王意味着什么?

对刘邦而言,意味着韩信、英布;对朱重八而言,意味着蓝玉、胡惟庸。

但重用归重用,刘弘也不能真就把一个屁都不会的功侯,抬上三公九卿的位置,给自己添堵,给国家拖后腿。

再怎么样,也得选一个能力说得过去,勉强能使唤的功侯。

而现今尚在世的开国功侯中,能力最出色,也最好操作的,无疑就是当朝太仆:博阳侯陈濞。

早在陈平、周勃接连亡故,长安逐渐流传起‘帝杀功臣’的言论之时,刘弘的脑海中,就已经出现了‘重用一个功臣,以立牌坊’的预案。

刘弘当时选定的人选,便是陈濞。

开国功侯派第十九位——够分量;当朝太仆——有能力;最重要的,是陈濞本身就是九卿,重用不会引起朝堂的不满。

陈濞都已经是九卿了,刘弘再重用,能重用到哪儿去?

顶天了,不过是把陈濞从太仆挪到少府、中尉之类的位置,虽然权职有所增强,但依旧只是‘平级调动’,甚至是‘降职’。

但让刘弘将这个计划搁置的,也恰恰是陈濞本人。

——陈平、周勃于刘弘班师回朝之后‘亡故’,内史阳信侯刘揭,也在随后不久被罢官免职,并在大河全家领了盒饭。

对于空出来的内史一职,刘弘本来并没有明确的打算——在当时,陈濞和申屠嘉,都是刘弘心中的候选人。

甚至相比起申屠嘉,刘弘更偏向于让陈濞成为内史,以撑起‘开国功侯集团’的牌面,从而与申屠嘉、周灶这样崛起不久的‘新贵’互相制衡。

但让刘弘没想到,也失望透顶的是:为了谋求内史一职,陈濞这厮,居然和丞相审食其混到了一起!

——为了此事,审食其还试图以‘未行冠礼’的名义,与太后张嫣共掌朝权!

光此一件事,就足以让刘弘对陈濞感到厌恶,并将其排除出内史的候选名单之中。

——要知道审食其,那是妥妥的吕党啊!

审食其跟太后走得近一些,自是没什么——毕竟张嫣与吕氏也多少沾点亲戚。

但你一个开国功侯,又不是吕党,跟审食其套什么近乎?

后世一位伟人曾说过: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作为一个‘不奇怪’的政权,汉室朝堂之上,自也是有朝臣拉帮结派的现象存在。

汉室初的吕氏一党(外戚),在诸吕之乱后彻底势微;

刘邦为汉室留下的开国功侯(皇党),也在夏侯婴、周勃、樊哙等核心成员死去,灌婴失去权柄之后,逐渐失去了政治话语权。

这就使得汉室开国初,朝堂所存在的三方势力,如今是一家独大——张苍、田叔这样的后起之秀(外臣)!

即便上大学时的政治课都学到了狗肚子里,刘弘也明确的知道‘至少要有三条腿,椅子才能坐稳’的道理。

可现在,这个名为‘汉室’的凳子,却只剩下一条腿了!

一条腿的凳子,坐一时半会儿,或许勉强能坐稳,但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刘弘早就开始不经意的偏袒‘吕党’,并刻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