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内史的衙役了,就连作为当朝九卿的内史本人,都要做出一副客气的模样。
原因无他:汉家尚武,今上又尤重武勋!
去年的叛乱,关中子弟运气好一些,被编入大将军麾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次战争的大致过程,也已经在长安城传播开来。
由故大将军灌婴智慧的北军及附属部队,在睢阳城据城而守,与叛军对峙,几乎没有发生战斗。
随后的荥阳-敖仓战役,灌婴大军也都没有太多参与;只是在荥阳保卫战结束,叛军溃散于荥阳-敖仓之后,灌婴大军才踏入战场,进行了对溃散叛军的清理工作。
也就是说:关中子弟此次出征,硬仗是一场都没打,却也在战后清理叛卒的过程中,捞到了不少功勋。
虽然对此,刚烈的关中人民略有些微词,但总体来说,喜悦盖过了这一点点牢骚。
——硬仗打不打无所谓,关键是武勋,一点没落下呀!
所以在战后,更随灌婴出征的关中子弟,绝大多数都平安回到了长安城;偶有几个没能归乡的,也大都是死于冷热急疾。
即便如此,朝堂也对那些阵亡在战场之外的士卒,进行了超高规格的抚恤:赐爵二级,酒一斗,肉一石,粮米百石,布十匹。
除了这些物质抚恤外,那几户失去丈夫/儿子/父亲的人家,还得到了一份特殊的荣耀。
——一块当今刘弘亲笔所属,盖有皇帝印玺,书‘忠烈之家’的牌匾!
坊间传闻,有此等牌匾的人家,税赋皆免三年,子孙有限遴选为卒,以充天子禁卫之军!
现如今,得到‘忠烈之家’之牌匾的家庭,别说被人欺凌了,就连街头巷尾的游侠懒汉,都不由充当起了正义卫道士,扬言‘护全忠臣义士之后’!
如此重抚,使得关中本就浓厚的尚武之风,肉眼可见的更加浓厚起来。
受此影响,今年关中的冬训,都没有因为冬小麦耕种之事而受到影响。
青壮们非但没有显现出懈怠,反而比往年还努力训练,寄希望于早日参军入伍,立下不世之功。
也不能怪关中百姓势力,实在是这个时代,底层百姓改变自身阶级的手段,实在少得可怜···
在后世,普通人家的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有很多种选择。
——学门手艺打工,起码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妻儿;
——努力完成学业,也有机会谋求一个高学历,从而得到一份足以改变家庭状况的工作。
再不济,也能通过在社会上的打磨、历练,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
若运气再好些,甚至有可能成为杰克马那样的富豪。
但在汉室,这一切都不存在;平常百姓家的子弟,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阶级,几乎只有一条‘参军入伍’这一条道路。
如果不在军队立下功勋,那就只能一代代从土里刨食,并在某一代破产成佃户,甚至成为奴隶,断绝家族传承。
有汉一朝,农籍户口在大多数时间,都维持在三百万户左右;而在这三百万家农民家庭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哪一家人,是通过种地改变自身阶级,亦或是得到提升的。
实际情况是:西汉两百余年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因为失去了田亩而破产!
开国时的那三百万户农民,到王莽篡汉之时,已经剩下不到一半···
也就是说,在汉室,如果不通过谋求武勋,来试图提高家族的阶级,那就必然会面临‘地越种越少,人越活越穷’的倒退。
——封建时代的剥削,可比后世严重的多!
你不成为人上人,就有的是人上人来压榨你,夺掠你。
而如今,长安何家寨,就已经有半只脚踏在了‘阶级提升’的金门槛之内。
只要何家寨能走出一个子弟,在汉家行伍之间得到一席之地,那整个何家寨的百姓,便将不再为阶级滑落、家庭破碎而担忧。
作为名义上的何氏族长,何政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个良好的趋势推进下去。
而在何政眼中,能带领何家寨完成‘鲤鱼跃龙门’这个野望的,不是自己的长子何强,也不是还未成年的幼子何武。
能肩负起这个重担的,恰恰是此时端坐何政身旁,同何强相谈甚欢,不时推杯换盏的中年人。
——羽林卫材官校尉巨盾司马,何广粟!
·
“内史行公文,欲以关中子弟充军之时,俺还嫉妒阿强得以随军出征,以立武勋呢!”
就见何广粟淡笑着拍了拍何强的肩膀,稍侧过身,满是认可的对何政道:“果然不出俺所料,仅此一战,阿强尽显吾何氏之勇武!”
“想当年,何伯亦曾以勇武显于行伍,如今看来,阿强尽得何伯之长啊!”
听着何广粟毫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