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军重整之后,草草以‘强弩都尉’为名之时,秦牧便对长安两军的改制有所预料。
——南军在诛吕之乱中被打残,北军又被划为‘政治不可靠’,南北两军的改制,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自刘弘从箫关回到长安,陈平、周勃相继死去,北军各部校尉被捉拿入狱之后,北军也已被暂时禁足于北营。
对于北军的处置,朝堂众说纷纷,有说北军将自此没落的,也有说北军将直接被撤编的。
而作为刘弘心腹的秦牧,知道的则无疑多一些。
——早在年初,将令勉麾下的飞狐军强弩校尉部强留在长安之时,刘弘便已对此发表过看法:北军必须留下,但军官得换一批。
这也属于情理之中——北军先后两次做出‘攻击未央’的大逆不道之事,上层被清洗是必然。
北军又作为关中人民心中的‘子弟兵’,为了基本盘的考虑,又不能撤裁。
所以在秦牧的预测中,北军大概率会维持原有编制,只是中高层军官会被清洗,底层军官在甄别之后或用或去。
但秦牧万万没想到:如今北军的甄别工作都还没进行,陛下居然先从强弩都尉下手!
想到这里,秦牧便满带着疑虑,问出心中困惑。
“陛下意,强弩都尉当如何整遍,又以何为要,分立两军?”
闻言,栾布稍措辞一番,便将刘弘地想法大致道出。
“陛下意:以今强弩都尉羽林校尉、材官校尉,合北军射声校尉组一新军,名羽林军。”
“羽林军者,以强弓硬弩之卒充之,由卫尉统掌,规制皆比照往日南军故事。”
“及至今隆虑侯所掌之原南军部卒、大将军所掌之北军部卒,合北军其余诸校尉为一军,名曰虎贲。”
“虎贲都尉如故之北军,掌中尉之手。”
说到这里,栾布不着痕迹的拿起茶碗,语意晦暗道:“若有战,羽林、虎贲二军同出,然以羽林为中军···”
栾布稍稍一点,秦牧就明白了这句话中的深意。
从今往后,新立的‘羽林军’,就将成为一支全弓弩化部队。
在战斗之中,以弓弩箭阵组成中军,也属于步兵作战的常规操作。
而北军,或者说‘虎贲军’,则将在失去射声校尉之后,成为一支‘什么兵都有,就是没有弓弩兵’的部队。
——一支步兵集群没有弓弩部队,这意味着什么?
或许在常人看来,虎贲军的未来是战车,或是车-步协调作战部队。
但作为刘弘身边出现频率最高的外朝臣子,秦牧对此认知十分明确:在当今天子心中,没有任何一丁点位置,是留给战车的!
待汉家得十万之骑,则乘车之卒绝矣——这就是刘弘的原话!
而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弓弩部队的‘虎贲军’,将成为一支以戈矛长戟为武器的纯步兵部队。
战争中,长戟之兵作何用途?
——掩护侧翼,以及冲锋陷阵!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北军将自此得到更多的立功机会——毕竟冲锋陷阵,更容易有所斩获。
但换个角度说:冲在最前面的士卒,也是最容易阵亡的士卒。
“以关中子弟之卒,主冲锋陷阵之事?”
“陛下究竟意欲何为呢···”
想到这里,秦牧再次陷入了沉思。
·
与此同时,刘弘的御辇,也已经缓缓来到了长安城以北,屹立于横城门外十数里的北营。
但刘弘到北营来,却不是为了发表演讲的。
——现在的北军,已经不需要,或者说不配让刘弘去鼓舞,去提振士气了。
诛吕之乱中的‘刘氏左袒’,刘弘还能勉强理解为‘北军将士对老刘家的忠心被周勃利用’;但当北军第二次,尤其是在刘弘带走三部校尉,灌婴带走两部校尉的前提下,再次跟随周勃兵指未央宫,刘弘就再也无法忍受了。
北军原七部校尉,最不稳定的三个校尉,其中两个被灌婴带走;剩下的射声校尉,即秦牧原来的部队,也被刘弘带去了萧关。
按道理来说,刘弘留在长安的两部校尉,算是北军七校尉中最可靠、也最不容易被周勃蛊惑的两个。
但最终的结果,却在刘弘地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北军用事实证明:只要有功勋卓著的将领喊出一声‘刘氏左袒’,北军就能一次又一次被带走。
这样的部队,无论战斗力多么强大,刘弘都只能忍痛放弃,甚至直接遣散。
但北军问题的复杂性,却也远不是‘一次不忠、终生不用’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北军,肩负着整个关中人民的期盼,关系着所有关中百姓的荣辱!
北军获得的每一场胜利,都能成为关中人骄傲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