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当,等到将来大事尘埃落定之时,这就将成为小皇帝‘昏聩庸碌’的直接证据!
当长乐宫传出‘太后懿旨着太尉下狱’的消息时,陈平愣了好一会儿,随后差点笑到一口气儿背过去!
——小皇帝给自己立起来的老菩萨,摆了小皇帝好大一道!
就在陈平期待着小皇帝在打自己老娘的脸,背负‘不孝的罪名,以及严格告诫周勃,寒了朝臣勋贵,尤其是开国功臣之心之间作何选择之时,事态就有些脱离陈平的预料了。
将相不辱···
扪心自问,从客观角度而言,小皇帝(贾谊)提出的‘二千石将相公卿不辱’,可谓是一招妙手:在开国功勋想要靠拢天子,却因为诸吕之乱而举棋不定的时间点,这个提议无疑对公卿勋贵起到极大的心理安抚作用。
但彼之英雄,吾之仇寇;尔之良策,吾之昏着(zhuó)···
就因为一句轻飘飘的将相不辱,小皇帝硬生生找出了第三种选择:老娘的脸,不打!朝臣的心,不寒!
朕就专打绛侯的脸!
——小皇帝那封赦免诏书,也就说的好听!
按小皇帝的说法,周勃得以出狱,丝毫没有‘无罪’的成份,而是完全出于小皇帝提出的‘将相不辱’的政治规则,给绛侯留个贵族体面罢了!
什么闭门思过,什么‘太后赦免了绛侯的罪,再官复原职’,全都是屁话!
自尊心高于生命,甚至高于是非对错的汉卿,如何受得了自己‘有罪’?
这要换了寻常官员,早就回家上吊了···
也就是周勃情况稍微特殊一点,才厚着脸皮当这件事不存在。
饶是如此,周勃也是不敢明目张胆的抗旨不遵,只能憋闷的待在家里,‘闭门思过’。
——鬼知道周勃在家是喝大酒还是睡大觉呢!
而这件原本不可能损害到陈平一方的事件,使周勃意外丢掉了太尉的官职;再加上北军立场最亲近周勃的三个校尉,其中两个都被灌婴带走,导致如今周勃对北军的掌控愈发吃力。
据说因为这件事,数十年来没怎么恨过别人的周太尉,在短短半年内,恨上了第二个年不过二十的年轻人:博士贾谊。
周勃甚至在陈平派去联络的下人面前,毫不顾忌的放下话:绛侯复任太尉日,博士贾生将亡时!
但总体而言,这次意外变故对陈平的整个计划,仍旧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只要代王按照陈平的预测,因自己的长子死于‘亲教之以经书’的小皇帝身边,而响应陈平的号召起兵于北,那小皇帝就只能选择起复在家‘闭门思过’的周勃,令其率军往箫关抵挡代军。
原因很简单:小皇帝未壮的年纪,使得在诸侯叛乱这种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之上,只能也必须由老臣出马;而如今的汉室,满足这种‘国之柱石’条件的老臣,清一色都是开国功勋。
而汉开国功勋,如今是老的老,死的死;尚在人世的老家伙们中,满共就剩下那几个能打的:周勃,灌婴,柴武,周灶。
按道理来说,还得算上一个虫达;但自从开春之后,虫达便也同陈平一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据说就连小皇帝高度关注的强弩都尉,如今都是卫尉丞秦牧那个黄口小儿在张罗。
而在陈平最初的计划当中,周灶必然会被征越战事拖在南方,无法回身;虽然最终小皇帝将周灶召回,驻守丰沛,但周灶没有回长安,便使的陈平的计划仍旧没有被影响。
柴武如今贵为车骑将军飞狐都尉,全掌北墙战事,即便是在小皇帝忍辱和亲的现在,柴武依旧无法从北墙防务之事中脱身。
这也是为什么陈平那么自信,去鼓噪悼惠王诸子起兵于关东的原因:能打的开国功臣,去掉柴武、周灶,以及身体状况愈发不妙的虫达,就剩下周勃和灌婴二人;只要关东一乱,小皇帝便只能派其中一人前往关东。
最终的结果也确如陈平所料,小皇帝虽然用周灶稳住了丰沛,用陈平视野中从未出现过的申屠嘉守住了敖仓,但灌婴还是如愿以偿的掌了兵权,并离开了长安。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只要关中再有一个方向出现问题,小皇帝就只剩下一个选择——派周勃率军平叛!
周勃和灌婴作为武将,尤其是汉室地位最高的太尉、大将军,唯有手握兵权时,才能发挥出作用;和陈平一起窝在长安,跟陈平独自呆在长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灌婴顺利引军出征,陈平接下来唯一要促成的,就是周勃率军出征。
而这个局面能否形成的关键,便在于陈平此时此刻所关心的焦点:代王太子刘启,到底死没死?
——先有小皇帝诈尸,让原本底定的拥立之事彻底告崩;后有宦者令王忠假死,引来飞狐军为小皇帝撑腰!
搞得陈平都有些心理阴影了,一听到谁死,就本能的怀疑消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