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61章 郦商将故  少帝成长计划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故皇帝太傅王陵,还是车骑将军飞狐都尉柴武,卫尉虫达,在汉十八功臣中的排名都没有郦商高!

排在郦商前面的,仅有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候周勃,舞阳侯樊哙五人而已!

作为刘邦阵营的‘后起之秀’,郦商能在短短十数年之内,靠着打拼一点点爬上如此高位,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要知道就连刘邦的老兄弟夏侯婴,都排在郦商之后!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郦商所赢得的一切荣耀,最终都躲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留给郦商的,就只剩下曲周县那五千六百户人家,世代供养郦商的后人。

不过比起其他的功侯,郦商还算比较幸运的——他还有个相对有出息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爵位,继续撑起曲周侯一脉的天。

在诛吕之事中,郦商被周勃挟持,逼得曲周侯世子郦寄不得不欺骗吕禄,将吕禄手中的虎符交到刘揭手中,方使周勃得以顺利进入北营,喊出那句‘吕氏右坦,刘氏左袒’。

但在时局稳定之后,舆论却出现一种非常诡异的声音:曲周侯世子寄,卖友求荣,简直不当人子!

按道理来讲,郦寄作为吕禄的至交好友,确实应该坚定地站在吕禄这边;按此时的道德观,即便吕禄是坏人,郦寄也不应该‘大义灭亲’。

对此,郦商即便是早有预料,也是徒之奈何——早在齐王刘襄入长安,却因为一句可笑的‘驷钧,恶人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时,郦商就已经明白:除了从一开始就坚定站在陈平、周勃这边的功侯外,没有人能从诛吕之事中捞到便宜!

不过紧接着,舆论就因为未央宫传出来的一句‘风闻’,而迎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传言皇帝刘弘听说这件事之后,随口对身边的宦官说了一句:寄父遭虏,因孝而失义,其虽略输私德,然大节不失!

刘弘一句话,舆论的倒向瞬间反转:郦寄面临父亲和朋友之间二选其一的艰苦抉择,最终选择保全父亲安危而出卖朋友,可谓大行不顾细谨!

这件事,也从郦寄‘卖友求荣’的证据,华丽转变为郦寄‘至纯至孝’的佐证。

反观这件事中的另一个主角:周勃,则是彻底沦为丑角——太尉明知郦寄孝顺,还要以郦商老将军的性命,去逼迫郦寄做出卖朋友的事,简直是道德败坏,脚底流脓,良心大大的坏掉了!

直到舆论风向转变,郦商才终于安下心来,但因忧虑而躺上病榻的郦商,却再也没有爬起来···

郦商很明白,如果真要坐实郦寄卖友求荣的污名,那曲周侯世家,几乎没有可能再走入汉室官场——汉室,对于官员最基本的三项要求:伟岸英俊的相貌,毋庸置疑的军功,以及,完美无缺的道德!

·

·

·

PS:历史上,郦寄因为在诸吕之乱中出卖好友吕禄,确实曾蒙受巨大的道德污点;实际上无论是文帝万年,张苍于黄龙事件之后被罢相,亦或是景帝朝申屠嘉在‘高庙墙垣’事件后气死,这两次丞相出缺,郦寄都是备选人中最符合要求的:年纪够大,资历够老,地位也有,彻侯之位也满足。

无论是比起关内侯申屠嘉,还是位列三公,身为御史大夫,却能被内史晁错驯养成应声虫的开封候陶青,郦寄都更具备冲击丞相大位的竞争力。

但一句‘卖友求荣之辈’的评价,让郦寄连续两次与丞相大位失之交臂,虽然说不上抑郁而终,但要说郦寄死而瞑目,也是不大可能的。

这一章还有些东西要说一下,免得大家误会。

萧何确实是被刘邦评为‘首功’,其食邑也是位列开国功侯之最;但是从文中,大家不难发现,萧何食邑万户,但曹参却比萧何还要再多上六百三十户,张良的食邑也同样达到了万户。

那这是不是说明,萧何‘食邑最高’的说法不准确,或者说萧何‘食邑万户’是不准确的呢?

这个问题,作者君一开始也同样很疑惑,遂百般查阅资料文献,终于在一篇西安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当中,找到了答案。

实际上,这并不矛盾,萧何确实食邑万户,与张良相同,并且‘食邑数’比曹参少;但这并不表明,萧何的‘食邑’比曹参少、和张良相同。

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在于西汉彻侯的‘食邑’,并不是固定的‘每一户多少钱’。

《史记》中关于‘户税百二十钱’的说法,很容易让历史研究者因此进入这样一个误区:每户人家一百二十钱,就是彻侯固定的收入。

按照佐吏查阅到的文献,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彻侯食邑,其实质是将这户农户原本应该缴纳给国家的农税,转而上缴到彻侯的‘侯相’之手,最终进入这位彻侯口袋里,成为封国产出。

而《史记》之所以有“户百二十钱”的记载,是因为按照司马迁时的长安粮价:石四十钱,以及武帝朝大多数农户有田三十亩,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